
鬼叔中:带给世界的一个口信
旧时代的一曲挽歌
很多人都会用“充满诗意”来形容鬼叔中的纪录片。对民俗节气的敏感、静谧安宁的声画、简单隽永的片名,都很符合人们对诗歌的认识。而极少的解说词、原生态的影像表达,又让它们明显区别于科教纪录片。
“有评论也曾表示不满,说我的纪录片仍然是诗人情怀满天飞,鬼叔中终究还是那个写诗的家伙!”即使在说这话的时候,鬼叔中仍然带着窃喜。他喜欢自己的纪录片里带着诗歌的养分。
从事纪录片拍摄才短短5年时间,鬼叔中已经记录下大量客家民俗和传统手工艺——“我的纪录片就像是旧时代的一曲挽歌”。
2011年拍《砻谷纪》的时候,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砻’将会是汉语世界里注定要消亡的一个字。以后根本用不着嘛!除非又回到小国寡民的大山生活。”
“砻谷窸嗦,碓米落锅;雷公轰轰,雨子点点;驮张脚锄,游天井。”——这是昔日流传于闽西客家的一首童谣。“砻”则是一种沿用了几千年的脱谷壳工具。片中,鬼叔中找来钉砻的师傅,为他钉制一台已经被机械碾米机取代了的土砻。“他把一份out 的手艺做得一丝不苟、不温不火,正如他的纯朴、本分、怯于言谈、口齿不清,这个中国版图上最底层的山村老实人,把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像小溪流水一样……”
再来是2012年的《罗盘经》。跟《玉扣纸》、《老族谱》一联系,“有人怀疑我有意在拍四大发明。”鬼叔中笑说,“其实我没有那个野心,否则我势必要去拍火药啰……”实际上,“罗盘”是当地看风水的工具,《罗盘经》记录的则是宁化民间流行的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捡金再葬、降神做醮之类的“迷信大全”。——这一次尝试,他的深入民俗,正是从民间信仰入手。
和《罗盘经》相比,《采菇记》要简单得多——“只要山林还没被无良商人们剃光,每年夏天,一阵雨过天晴,红菇菌子还是会长出来。时间不等人,红菇更不等人。天蒙蒙光,满山满野的采菌人,撞见菌迹时,那激动兴奋、那贪心不足……”拍摄《采菇记》对鬼叔中而言就仿佛回到少年,又重温了一次乡村经验。
山歌童谣、四季物候……“我拍了大量素材,后期影像、口述、图片、文字的整理更是一大工程,很期望有个志同道合的助手,不过知音寥寥,这年头谁愿意参与这种不能带来现世效益的工作?”
今年正月,鬼叔中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孔德林、杨韬一起策划“清明计划”艺术展,做田野调查时拍摄了一部8分钟的风土短片《花鼓记》。这部最新作品,记录的是“宁化县治平畲族乡马灯花鼓戏”:“骚气逼人的花婆子,富有喜感的先保哥。即便貌似油腻的、浮夸的、艳俗的花鼓艺术,在村野乡间都显得不增不减,如此贴切。”
- 上一篇:陈文城:从造林工到林产龙头舵主[ 08-26 ]
- 下一篇:徐承钦:考大学的退伍兵[ 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