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林:对乡土社会的凝视
对自我的认识逐渐清晰,由此他开始返向自我的过程。这才有了与鬼叔中的治平之旅,以及越来越多地下乡、采风。
“我们回不到过去。但是,回到宁化,还是可以找到一个情景,就像梦境一样,你可以进入那里。”孔德林说。他找到一个荒凉的村庄,那里他以前小时候的生活情景、观念风情,虽然已经没有了那时的人气。但是,对孔德林来说,那是一扇通往记忆的时光门。有的时候,他“甚至不一定要画,只要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这个时候,他的画风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当然,技法的成熟(如“泼”的运用),隐喻符号的保留,细节的精致,都来自原来的那个孔德林,也宣告着一个职业画家的深厚功底,但是在风格上,他又已经与原来的他决裂了。现在他的画,能让人一望而知——这是一幅中国人的画。朴素沉着的用色,各种符号在画布上安之若素,呈现出一种“东方神秘主义特色”(鬼叔中语),或者说,成了“没火气”的作品。
孔德林开始真正地与中国的传统、与宁化的记忆融为一体。正如王琦所说:“他不是作为艺术家去消费家乡的传统,而是真正把自己放到里面去。”
“回到母体,有太多营养。”孔德林说,“现在什么都不想,只想着赶紧回到山里去,找他们玩去就好。”
他曾经与鬼叔中、设计师杨韬在宁化“玩”了一次没有观众的联展——“清明计划”。清明节那天,他们躲到一个废弃的兵工厂,在那里现场创作,呈现自己的想法,不邀请任何观众,只将现场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传播。“很好玩。展览也可以是抽象的。”孔德林说。
他们也希望能够让传统复苏,但是艺术家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过,艺术家们可以去提炼、粹取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一部分,在孔德林眼里,这才是艺术家应该去做的。
“北京生活的很多艺术家,他们只是在画一张画,那只是在美化生活,只是让视网膜得到快感。而艺术应该是,把你思考的呈现在画面上,让感兴趣的人、被它触动的人,去思考它的来龙去脉。“孔德林说。
“如果我有艺术观,那它着眼的不只是厦门、福建,也不只是北京、全国,它应该着眼于艺术史。这不是说我们一定会在艺术史上留名什么的,而是说参照系应该是它。”孔德林说。
- 上一篇:“草书”英语,一位宁化游子的“新东方”[ 11-05 ]
- 下一篇:陈明加:用爱浇灌山村的未来[ 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