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史百年·红色宁化】9.宁化原中央苏区概况
宁化地处闽西,在中央苏区时期,是连接闽西苏区与赣南苏区、闽西苏区与闽西北苏区的纽带,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主要出发地之一,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实践的重要区域,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
宁化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进入宁化凤凰山一带,沿途播下革命火种。1930年1月,古田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途经宁化并开展革命活动,推动了宁化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苏区全红县。1930年6月,红一军团进入宁化指导和支援西南半县农民武装暴动,着手建立了宁化临时红色政权,揭开了党在宁化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1931年夏,宁化在红12军和中共闽粤赣省委的领导下,分批开展建党建政、建立地方武装、分田分地工作,发展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3年7月东方军入闽攻克泉上土堡,赤化了宁化全县,实现了宁化全境一片红,宁化境内增设彭湃、泉上两县。中央苏区的区域革命中心。1932年2月,中共闽粤赣省委以宁化为中心县,成立了中共宁清归中心县委(又称中共宁化中心县委),领导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县)三县革命工作。彭湃、泉上两县成立后,中共宁化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宁化、清流、归化、彭湃、泉上5个县、42个区和29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
1934年5月,闽赣省从建宁都上迁驻宁化境内,宁、清、归、彭、泉5县从福建省划归闽赣省管辖,宁化苏区成为闽赣省后期革命中心。中央苏区“东方好区域”。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时,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于1931年6月28日至7月1日,连续向驻宁化的红12军军委以及中共闽赣边工委等发出三封指示信,信中盛赞宁化等县为中央苏区“东方好区域”,认为这一区域:“地势偏僻不受蒋系威胁;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战场;有款可筹,一军以内不愁给养;群众很多,可以出兵扩大红军等。”中央苏区“扩红支前”重点县。苏区时期,宁化积极开展扩红支前突击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3万多人口中参加红军1.6万多人,先后在宁化县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七师和新编独立第七师,独立七师最后编入陈树湘为师长的红五军团第34师,新编独立七师改编为中央军区基干主力独立7团;每年为中央苏区贡献“千担纸、万担粮”,先后筹集了20多万担粮食、54万多元钱款和大量银元及首饰、土纸、布草鞋、被装、军衣等军用物资支援前线;组织了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支前后勤保障任务,是红军的故乡、中央苏区扩红模范区、支前模范区,受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多次表扬。
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最远出发地。宁化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四个主要出发地之一,《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52年7月第一版)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的注释(序号为20)注明:“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叙述:“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为止”。根据出发的距离,福建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最远的出发地。1934年10月,驻守宁化的红三军团第4师、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红一军团第15师(即少共国际师)一个团、红三军团医院及部分伤病员、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约1.4万中央主力红军,经补充休整后奉命出发长征。一路从宁化西面的凤凰山、大王、隘门等地出发,向瑞金、于都方向集结;一路从宁化南面的曹坊出发,向长汀、瑞金方向行进。参加长征的6000多名宁化籍红军编在中央主力红军各军团,其中大部分编在红三军团第4师、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在湘江战役中,这些部队伤亡惨重,特别是宁化子弟占近半数的总后卫红五军团34师与敌浴血奋战,基本上壮烈牺牲。红军到达陕北后,宁化籍红军战士幸存的仅有58人,在册革命烈士3307人,许多烈士没能留下英名。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三明籍仅有4人被授予少将军衔,其中宁化籍3人。
宁化是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苏区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最后失守的“红色堡垒”。宁化人民自1929年秋建立第一个党组织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拼搏,前赴后继,坚持革命斗争,延续革命火种,直到1949年解放,是20多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长征后,宁化苏区军民转入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迟滞敌人、策应配合主力红军长征付出了巨大牺牲。松毛岭战斗中,多数宁化子弟所在的红24师奉命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后,寡不敌众,大部分壮烈牺牲。以宁化籍子弟为主的独立7团在石城阻击战中,掩护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后,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受重兵围剿大部分壮烈牺牲,番号消失。宁化多支游击队和闽赣部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转战闽赣边界、闽中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大部分壮烈牺牲,少数人员突围后与红九团会合,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国民党占领宁化苏区后,对苏区人民实行最疯狂、最残酷的报复性屠杀和抢掠焚烧,宁化是福建省受损和牺牲最大的县份之一。即便如此,宁化苏区人民仍然保持“红旗不能倒,火种不能灭”,坚持不屈不挠的武装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坚持游击战的游击队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共同开赴苏皖抗日前线。抗战时期,宁化民众积极支持抗日,募捐钱款和大量棉背心、军(布)鞋。解放战争时期,宁化成立城工部,开辟党的地下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并在清流、明溪、连城、永安等县建立党的地下组织,筹建闽西游击队等地方革命武装,成功策反宁化国民党地方武装及伪政府人员,为配合解放军解放闽西北起到了重要作用。
宁化是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这片红土地上进行过重要的革命实践。新中国36位军事家有18位曾在宁化战斗生活过,其中共和国十大元帅有7位曾在宁化指导革命,十位大将中有5位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活动
1929年至1931年,毛泽东、朱德三次率领红四军途经宁化。1930年1月,毛泽东在宁化行军途中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原名《如梦令·宁化途中》)的光辉词章。朱德率红一、三、四纵队途经宁化,在县衙前演讲传播革命思想,一批宁化进步青年参加红军,在宁化留下了“草鞋掉头记”“山歌是件好武器”等许多生动故事。1933年12月,周恩来从建宁前往瑞金途经宁化,在宁化进行群众调查,留下了“和群众生活在一起”的佳话。1933年7月,彭德怀率领东方军攻克泉上土堡,取得入闽首战告捷,在宁化革命实践活动半个多月,留下了“替老百姓打仗”“锣鼓阵”等不少感人故事。
来源:中共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上一篇:【党史百年·红色宁化】8.第一千零二名[ 04-22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