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寒潮持续发威!南方气温纷纷触底 强降雪中心转移至东北

2021
11/08
11:08
央视网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1月8日),寒潮继续南下,持续发威,南方大部最高气温将纷纷触底。强降雪中心将转移至东北地区,预计今天,黑龙江、吉林等局地或现特大暴雪,提醒公众注意降雪和大风降温对交通、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寒潮继续南下“发威” 南方大部最高气温跌至低谷


昨天,寒潮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风、降温、雨雪齐上阵。监测显示,受寒潮影响,今天05时较昨天05时,黄淮东部、江淮、江南、华南及贵州等地出现8~12℃降温,山东中南部、江苏中北部、安徽中部等地部分地区降幅超过14℃;今晨05时,气温0℃线位于山东南部、河南中部至陕西南部一带。


今天,寒潮继续向南推进,影响将覆盖中东部大部地区。中央气象台今早06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预计11月8日08时至9日08时,黄淮东部、江淮东部、江南东部和南部、华南中东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6~8℃降温,其中山东东部、江苏中东部、安徽东南部、上海、浙江、福建中西部、江西东部和南部、广东、广西东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8~10℃,局地12℃以上,并伴有5~7级偏北风、阵风8~10级;降温过后,最低气温0℃线位于苏皖北部、湖北北部至四川北部一带,华南中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10℃以下。


最高气温方面,今天北方大部最高气温将止跌回升,但气温依旧低迷;而在黄淮东部、江淮以及长江以南大部地区今天仍将持续降温,最高气温纷纷触底。其中,华东沿海一带降温显著,最高气温降幅将超10℃,大城市中,像是上海、杭州昨天最高气温还在20℃以上,今天将降至不足10℃。同时,华南一带也将受到寒潮波及,温暖退场,最高气温降至20℃上下。


虽说眼下刚进入立冬节气,但这场来势汹汹的寒潮却让中东部大部体会到了常年12月,甚至是1月份的寒冷。预计本轮寒潮过程结束后,我国大部地区将升温缓慢,气温偏低的格局会一直持续到10日左右,进入11月中旬后,大部气温才会逐渐回升到常年同期正常水平。


强降雪转移至东北地区 黑龙江吉林局地特大暴雪


监测显示,受寒潮影响,昨天08时至今天06时,华北东部、黄淮东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出现降雪、雨夹雪或雨转雪,河北东部、天津南部、内蒙古东南部、山东、辽宁中西部和辽东半岛、吉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水量10~30毫米,辽宁沈阳、辽阳和鞍山等局地40~62毫米;浙江中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雨或暴雨,福建龙岩、江西赣州局地大暴雨。


今明天,强降雪的中心将转移至东北地区,由于这一带有气旋生成且移动缓慢,在冷暖空气持续交汇下,东北地区的降雪持续时间长、降雪量大、并且雨雪相态复杂,或出现同期罕见的极端降雪。为此,中央气象台今早发布暴雪橙色预警。而在南方,今天降水范围将迅速收敛,阳光逐步上线。


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内蒙古东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或雨夹雪,其中,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中部和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雪,局地特大暴雪。黑龙江东部、吉林中东部、云南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


明天,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南部、吉林中南部、辽宁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雪。黑龙江东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中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雨。


气象部门提醒,寒潮影响持续,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呈现断崖式下降,并有明显的雨雪天气。公众需注意增添衣物,谨防感冒;雨雪天气会造成道路湿滑、积雪结冰,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此外,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的降雪持续时间长,且受冷涡影响风力强劲,需关注降雪和大风降温对交通、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作者:】 【责任编辑:任振宇】

热门新闻

  • 广东"最奢华"的烂尾楼,已静躺二十四个春秋,未来将何去何从

    广东"最奢华"的烂尾楼,已静躺二十四个春秋,未来将何去何从

    102网易旅游2021-11-03
  • 探访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探访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260人民网2021-07-08
  • 乌鲁木齐新增滨河景观带

    乌鲁木齐新增滨河景观带

    259人民网2021-07-08
  • 大美新疆之库尔德宁 天山深处的仙境美地

    大美新疆之库尔德宁 天山深处的仙境美地

    307央视网2021-07-07
  • 一图读懂“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图读懂“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02央视网2021-07-07
  • 1933年的兰州,见过这些细节的人,已经不多了

    1933年的兰州,见过这些细节的人,已经不多了

    300网易旅游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