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冬日谒伊秉绶墓

2014
01/05
20:37
沧桑一叶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府宁化县城关人,人称“伊汀州”。乾隆进士,历任扬州知府、惠州知府。居官为民,有政绩。能诗工书善画,书以隶书见长,取法秦汉之堂奥,而一扫札稿日趋衰弱之风,成为碑派翘楚,画精山水、梅竹,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与邓石如齐名,时人称之为"南伊北邓",在中国书法史上,说是闽籍书家魁首不为过也,著有《留春草堂集》。

    腊月里一个明净的天气,我和一位从厦门回故乡过年的画家朋友一起去拜谒故里先贤坟墓。其时是个暖冬的下午,我们骑乘摩托车前往,沿途山川清朗明秀,天空纯蓝高远,空气里弥散着股股山野中独特的林木气息,令人欢愉。中国是一个注重生死观念的民族,活在世上的人的居所称之为阳宅,而把逝者安息之处称之为阴宅,这是雅致的说法,体现了人文的关怀和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大书法家伊秉绶的阴宅,座落在宁化县曹坊乡赤石嵊,距曹坊乡二十余里,距城关近百里。

    此时,书法家的阴宅,安宁地沐浴着山色和阳光,透露着庄严、从容的静气。我们拨去明堂四周的杂草,点上香烛拜谒。墓地面积130左右平米,前列排着三队石雕,分别是石马、石羊、石猴,因为风霜雨雪的侵蚀,变得棱角模糊,但也正是这石雕的斑驳,显示出它在历史和时空中的分量。使人感到时光它无形的力量,以及阴宅主人虽然“托体同山阿”、与天地合一,但属于他精神世界里的东西,比如书法歌诗及人物品藻,依然如陈年老酒般,年岁既久而酒愈香醇。明堂由麻青石砌成,宽敞厚重,有大家气象。阴宅龙身上盖着一块圆盘,上面雕刻着八卦图案,早两年还遭到窃墓者的挖掘破坏,圆盘破裂,棺木可见,窃墓者贪且不说,还破坏大书家的静气,真是可恶。还好这一次又经修葺,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在暖冬的下午,落日如金,整块阴宅和这片河山浑成一体,令人遐思。

    伊秉绶之父伊朝栋,早年丧父,家境清贫,然而他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刻苦研读诗书,后终于进士及第。伊秉绶幼承庭训,品学俱佳,勤于池墨,及其子,两代人俱是书法家。书法史上父子俩都是书法家的,我只记得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在这山岗和松涛之间,我以为飞鸟是有福的,流水是有福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灵们也是有福的,因为大书家而有了灵气。伊秉绶的书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构建了宁化人文精神的脊梁骨,一种文化品味的价值取向,它承载了客家人诗书入世,耕读传家的族群传统。赤石嵊的伊墓,它不仅是一道人文风景,一个传奇和传略,也是一条激励后来者追求完美、止于至善的大道。冬日西垂,我们在茅草、石雕和富于金石味的墓志铭上留恋,省立纪念碑说明这里的风水是“狮子滚球”型,我们发现前面两座山林莠深深、郁郁葱葱,果然深圆如两个巨大的绿色绣球,煞是神奇。

    夕阳为这片河山披上了一座金黄色的薄被,近景明朗,远山含黛。此时天地无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诚如斯言,乾隆年代距今已数百年时光了,谁还能看见清代的风雨、线装书、笔墨纸砚、宦海风云呢?后人们只能在这里景仰和缅怀一代书法巨匠的风度,我想起一位诗人在一首诗里写下的句子——“‘南伊北邓’之伊秉绶的墓/象一只鞋子/停在这里/停在狂草的草丛中。”于是,我们两个碌碌无为之辈不敢再打扰大书家的清静,取道下山回家。

    2006/5/20于宁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赖全平】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