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见三明 | 客家木活字 “百福”香万家
“这个木框中有17个‘福’字,这样算起来,我家木活字字库中就藏有大小‘福’字80多个……”2月15日,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传承人邱恒勇从密密麻麻的木活字中,很快挑选出一排“福”字,全是遒劲有力的老宋体勾画。
说起宁化木活字中的“福”文化,邱恒勇一边与弟子们亮出绝活,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刻“福”送“福”
走进邱恒勇的工作室,可谓“福”气满堂。
各种“福”字木雕,或圆形或方形,线条流畅,造型迥异。多年来,除了传统的“福”“禄”“寿”雕版外,邱恒勇还刻制以“福寿双全”“福如东海”“五谷丰登”“开门大吉”“出入平安”等为主题的木活字雕版,每年印刷大量字画,免费送给村民,为村民添年味、添福气。
“用棕帚蘸墨,在木活字版上刷匀,将红纸覆在版上,再用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一刷,慢慢揭起就行。”邱恒勇的爱徒巫松根现场展示木活字印刷“福”字的整个过程。这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传承人手法娴熟,在他灵巧的双手下,不到一分钟就印好了一张,斗大的图文十分清晰,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令人心醉。
宁化是千年古县、客家祖地,木活字印刷源远流长,“文革”期间,大量木活字字库被烧毁。现存木活字数量超过30万枚,多源自清代。如今在邱恒勇等人的坚持下,木活字印刷重焕生机。
邱恒勇是木活字“文林堂”的第四代传人,14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木活字印刷,30年来,邱恒勇不断传承木活字印刷技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宁化木活字印刷的黄金时期,有上百名谱师活跃在全县各地及周边县市。邱恒勇跟着父亲走遍了宁化的山山水水,长期住在各地宗祠里,短则一个月,长则一两年,刻制了大量“福”字,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大“福”到农家
“福”见宁化,“福”进农家。1996年春节前夕,邱恒勇和“文林堂”10多名谱师在曹坊一家宗祠内修谱,村民曹进杰看到街上有人卖春联,便试着问邱恒勇,能否刻一个大大的“福”字,印在红纸上便于村民张贴在门窗上,增添年味和福气。那时邱恒勇刚出师两年多,从没刻过大字,面对村民的要求竟满口答应。他找到一块硬实的木板,利用修谱的空闲时间,前后花费一个多星期,硬是刻出了一个碟子般大的“福”字,当年就在红纸上印了上千张“福”字,免费送给村民。村民们经常排队等“福”字,附近村庄有人还会自带红纸前来讨“福”字。他们手捧“福”字,如获至宝,或拿回家后张贴在门窗上,或装裱起来挂在墙上。
看到“福”字如此受村民青睐,“文林堂”的师傅们也刻了10多个各具创意的“福”字,有的还在“福”字四个角上刻上寓意深刻的小蝙蝠。春节贴,寿庆也贴,客家贴“福”习俗越来越流行。“为表示感谢,有的村民拿到‘福’字后,会请我们到家做客,或带着腊肉、花生送给我们,还有人硬要塞红包给我们,我们都婉言谢绝。”谈起那段尘封的记忆,邱恒勇仍感觉心头有一股暖意在涌动。
从那以后,邱恒勇都会在为各宗族修谱的同时,抽空用木活字刻印“福”“禄”“寿”字画,春节前夕免费送给当地村民,送上问候与祝福。“那时没电脑、没手机,很难查到相关资料,字模字样全靠自己设计。”邱恒勇感慨道,时代在变化,但木活字中的“福”韵一直备受青睐。
推广“福”文化
多年来,邱恒勇、巫松根师徒积极宣传木活字印刷术,开展木活字进校园系列活动。他俩多次前往北京、深圳、贵州、辽宁等地参加展演及文化交流活动,甚至漂洋过海,积极推介木活字印刷和“福”文化,受到文化界的关注。
2019年10月,巫松根赴福州大学培训,老师要求上交一件艺术作品,巫松根最后选定篆刻百“福”图。他历时半个月,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镶嵌了100个小“福”和1个大“福”,呈现百“福”百样。“福建之‘福’,福州大学之‘福’,‘福’气多多。”巫松根坦言,百“福”图受到老师的赞赏,后来多次参展,也成为每年春节前夕最受群众欢迎的印刷模板。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木活字网上定制业务渐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人才奖励申报成功、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开馆……随着“非遗”项目不断得到重视与保护,邱恒勇、巫松根师徒坚守的木活字印刷术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们每年接待大量来访客人,现场印“福”送“福”,指导游客体验木活字印刷的精彩与神奇。(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文/图)
- 上一篇:“福”见三明 | 我市参赛作品数量居全省第一[ 03-31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