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宁化:红土地上的绿色变奏

2012
07/05
08:23
福建日报

    本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刘才恒 罗旺水

    6月25日,蒙蒙的细雨笼罩在宁化县万亩新植水保林示范项目石壁大路村点的山头。

  种草、施肥……工人巫升土忙得一头汗。在他的身后,四月份刚种下的草已经郁郁葱葱。“过去这里是光秃秃的一片,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宁化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咱老区人民有福了!”撒下了一把化肥,巫升土感慨地说。

  “下雨一刻水冲沙,三天无雨干巴巴”。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宁化是仅次于长汀县的全省第二大严重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6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1%。面对困境,宁化人民没有气馁,始终发扬苏区精神,持之以恒、埋头苦干,打响了新时期的“绿色革命”战争。特别是今年初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的力度,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13万亩。

  “瘌痢山”变绿了

  淮土乡禾坑村,山峦起伏,林木青翠。

  “过去这儿可没这么绿。下大雨后,雨水经常冲毁农田。”谈及当年水土流失带来的艰辛,村主任廖坤容面色凝重。

  据县水保办副主任张仁涛介绍,宁化西部乡镇很多山地都是紫色土。这种土土层浅薄,经雨水冲刷,土层逐年变薄,成了红石骨子土。老百姓称之为“瘌痢山”。

  因为紫色土透水性和持水性差,种下10多年的马尾松才长高1米多。因为缺乏植被,山地蓄水能力低,造成田地水冲沙压,农业增产增收得不到保障,人畜及农业生产用水也极为困难。

  1984年,宁化县提出“全面规划、发动群众、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大力推广“草、灌、乔”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迅速打开水土保持局面。

  1988年至2005年,全县投入资金1994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余万亩。
  如今,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热潮正在掀起:预计今年将投入4652万元治理经费,完成水土流水综合治理面积13万亩;仅今年前五个月,就已投入治理经费2924.8万元,与前十年的治理经费相当。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裕兴 才恒 旺水】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