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湖村红色行
久久伫立在宁化湖村镇石下村的“中国工农红军烈士墓”前,仿佛看到革命战争时期硝烟战火中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红军形象;耳际仿佛回响着毛泽东“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的辞章;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涤荡,灵魂又一次得到净化。
这里安葬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八角楼红军医院医治无效而牺牲的几十位红军指战员。烈士们静卧在松涛不息泉水潺潺的岗砾石山麓。碧青的古松,在摇曳中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如火如荼的悲壮。
1934年春,国民党军队对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迫使中央红军退出瑞金,红军医院被迫迁到湖村的石下村,以邱氏祠、八角楼两个地方为医院病房地址。八角楼是一座四方形的两层楼房,可住80余人,红军伤员大都住在这里。由于当年医疗条件差,西药奇缺,再加上医务人员少,医治伤员难度甚大。1934年10月,医院里能跑动的200余个伤员随部队参加长征,一些来不及掩蔽撤退的重伤员,从容坚强地面对疯狂的敌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沿溪畔,走田埂,我们来到当年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石下村的田螺寨。远远望去,在大片碧绿烟叶的田中央耸立着一座“田螺”形的山寨。山寨悬崖峭壁,杂树丛生。我心里纳闷着,当年红军为何会选此山寨为兵工厂呢?跨过小溪,爬上弯弯石径,我们登上了山寨。站在山顶环顾四周,四面都是开阔地,如果敌人来犯,在远离数百米之外,就可清楚地看到,能及时做好战斗准备。此寨有三向是悬崖峭壁,只有南向一条路可通往寨上,此外还有一条从东到西的小溪沿着寨旁流出,必要时泉水还可以堵住垒成水陂。上山寨的山路是弯弯曲曲的,当年有两道隘门,每道隘门都可以布岗放哨。中央红军就是利用这个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把兵工厂迁到这里。
抚摸着布满青苔的石墙,凝视着满山乌黑的瓦片,遥想着当年红军战士扛石块、垒石墙、盖草棚、造子弹、修枪支的动人情景,想到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在极为简陋艰苦的条件下,兵工厂的红军,为支援前方打胜仗,浴血奋战,忘我工作,我心中肃然起敬。
我们走进了巫坊村的澎湃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瞻仰着这古朴的祠堂,端详着民房墙上斑驳的红军标语,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湖村人民掀起扩红运动。村支书对我们说:1933年8月在巫坊外祠成立了澎湃县苏维埃政府,在苏维埃政府的号召下扩红运动、打土豪、分田地轰轰烈烈。1934年3月发动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仅10天时间就完成了500双军鞋任务。听着动人的叙说,我激情满怀,更加敬佩英勇的老区人民。
1934年秋,形势紧张,中央红军召集红三军团、独立七师、中央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等单位人员,在彭德怀等人的带领下在巫坊锣鼓坪召开了长征誓师大会,汇合整编后,出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峥嵘的岁月,红色的历史冶炼了勤劳勇敢的湖村人民。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块红土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村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开辟了小康之路。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他们发扬拼搏进取的老区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开创着“风展红旗如画”的美好图景。(连允东)

- 上一篇:肇事民警范瑞桃被关禁闭[ 11-15 ]
- 下一篇:电视购物 谨防诈骗[ 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