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独死家中5子女获刑 政府刻案件光碟让全县看
三
在一审法庭上,5子女的辩护律师称,张顺安生前,子女没有尽到赡养责任,他自身也是有一定过错的。但审判长认为,这个案子主要讨论的是“这十年里五被告对被害人张顺安的赡养情况”。
对于一审结果,张顺安的5个子女都没有选择上诉。被判缓刑两年的张群回到家中,继续打短工,照顾母亲。整件事堵在她心里,让她一度“整宿整宿合不上眼”。最近她觉得颈椎都不大好受,连续吃了好些天的中药。
同村的禹大娘不赞同张顺安把子女告了,她听说遗弃罪是刑事案底,“孙辈都不能考公务员啦”。她说起当初张顺安“打老太婆”的场面,那时候,赵秀时常“穿得像乞丐一样”。她也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对张顺安全家都有几分同情,也很难说清是谁对谁错。
但她也觉得,一个老人这样子孤零零的死去,还是不应该的。想了一会儿,也只能摇着头叹气:“说不清楚。”这也是包括邓警官、戴晓玲在内,大多数当地人对这个案子的感受。在司法人员心目中,情感的归情感,法律的归法律,即便有种种情绪堆积在这个案子的背后,按照法律的规定,只要亲子关系还在,张顺安仍然是子女们的责任。
“毕竟养大了他们。”司法所的聂主任强调。
据张群回忆,姐弟5人和母亲相继离开后,父亲起初还说,一个人住“没人烦,快活着呢”,但他的年纪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不便,独居生活终于显得孤苦无依起来。他开始对村里人说,自己“没人管”。
2014年开始,他成了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年还能领到几百元的粮食补贴。他的老屋曾因地震成了危房,也是村里帮着改建的。他并不是日子穷得过不下去了,只是没有人照顾。村委会暂时担起了这个责任,但老人毕竟还有5个儿女。村干部的电话一次又一次打给他们,到最后,电话甚至都被拉黑了。
去年豆叩镇采春茶的时候,有村干部看到张顺安晚上一个人在路上挪动,要往医院去,觉得老人的身体状况看着“很危险”,便给张顺安的三女婿和小儿子打了电话。
“父亲这个事情既然已经找到村上了,那么就要请村上帮忙解决一下。”小儿子后来在法庭上解释当时为何在电话里拒绝了村干部,说自己离得太远,赶不回来。
但要解决张顺安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村里没法子把他送去福利院,因为老人还有5个子女,“不符合规定”。他家是低保户,也去不起收费的养老院。
而在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里,张顺安不是唯一的独居老人。这些深山中的村落很少看到聚集在一处的房屋群,一户户人家零零星星撒在山坳里,从一户走到另一户,往往都需要爬十几分钟的山,房屋之间被林木相互掩映,每一间房子都显得孤零零的。
在9月13日的庭审后不久,平武县人民法院印发了司法建议书和调研报告,其中专门提到了“针对遗弃老人、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据了解,全县各个乡镇遗弃老人事件是有存在,均因老百姓法律意识淡薄,不明白赡养老人是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藐视法律,拒绝尽义务……农村里,许多老人没有读过书,不懂法律,且年迈身弱,对子女拒绝赡养自己的行为有心无力,政府工作人员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及时排查出此类情况,经劝解无效的,应及时帮助老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调研报告中写道。
用平武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的话说,张顺安的案子是个“典型反例”,“对弘扬孝老敬亲的中华传统美德、涵养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豆叩镇下辖的一个村,甚至组织部分村民全程看了庭审直播,“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事,警示教育意义很大”。
据平武县司法所聂主任介绍,全县每年因为赡养问题去司法所咨询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例,其中需要法律援助或调解的有5、6例,而像张顺安被遗弃案这样,最终走到了法庭上的,只有一两例。
平武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边,和北川县同为绵阳的两个国家级贫困县。
2018年,平武县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就是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事实上,这也是四川省计划于今年完成的“30个贫困县摘帽、3500个贫困村退出、100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中的一个。
先锋村今年的精准扶贫公告栏上有23个名字,其中大多数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是“因病”。赵秀的名字排在第一个,2018年帮扶成效里写着的第一句就是“落实赡养责任”。
据邓警官的解释,对全县范围内的许多老人,尤其是贫困户的老人来说,落实了赡养责任,就能解决许多问题。
豆叩镇距绵阳市区96公里,距平武县城100公里,全镇下辖14个行政村,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万多亩茶田。年轻人几乎都离开了,近一点的到镇子上去打工,远一点的到城里去,但老屋和山里的茶田也不能没人守着。
张群的邻居禹大娘和老伴儿一起守在这座山里,守着老屋、田地、几十头大肥猪和一只瘦瘦的橘猫。老两口都是六十岁左右,他们的儿子在镇上生活,女儿在成都,外孙在江油市读书。从天亮到天黑,屋子里只有老两口。
从她家走到张群家要途径一块荒地。这几年,许多人陆陆续续离开了大山,地没租出去就会荒起来,和山林连成一片。禹大娘伸手把荒地指给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看,那里原先种的是玉米。
禹大娘和她老伴儿都没想到要离开这座山和老屋,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并不觉得山路难行,也不觉得山中寂静。至于将来行动不便后该怎么办,他们还没想过。
但大山已经留不住年轻人了,同村的一个年轻女孩嫁了一个外地人,小两口就跟禹大娘的儿女一样,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张群也有孩子,他们也早已离开了这山。
(应采访对象要求,张群、赵秀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渺
- 上一篇:金沙江堰塞湖旁的监测者:工作4天4夜 站着能睡着[ 10-17 ]
- 下一篇:公众10大用药误区发布 这些错误观念你可能也有[ 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