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毛泽东书法的个性美

2014
01/02
11:01
沧桑一叶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现代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那开拓创新、气吞山河的书法艺术是20世纪中国书法的一座高峰。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和研究他的书法实践及其所创造的艺术美,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当代的书法创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毛泽东书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大气磅礴、豪迈刚健中蕴涵着若兰若蕙、飘逸灵动的韵致,在随意自然、纵横挥洒中不失严谨规范、井然有序的法度,在跌宕苍茫、欹侧险峻中洋溢着天然浪漫、婀娜多姿的情态。这种寓柔于刚、寓方于圆、藏正于欹、藏静于动的既对立又和谐、既丰富又鲜明的个性美,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在他的行草书中,这种极富创造和革新精神的个性美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线条的个性美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生命源泉。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而线条表现出来的个性、意境则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毛泽东书法线条的一大特色就是自然浪漫、任情恣性、信笔挥洒,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疾涩、粗细、中侧、顺逆等用笔,把千变万化的线条统一在非常随意自然的笔意之中,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这种随意自如的用笔,使线条的运行达到了高度和谐自然、娴熟流畅的境地,形成了奔放恣肆、凝练劲健、酣畅淋漓、飘逸飞动、柔美清丽,如暴风骤雨、行云流水般的审美特征,给人一种强大的力量感和优美的运动感。

    形体的个性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重要法宝。古人认为“字无定形”,“会通于意态之际”。毛泽东书法结字的一大秘诀就是以意取象,变幻莫测,能随心所欲地按照匀称、均衡、疏密、松紧、收放、主宾、欹正、参差、开合等多样统一的美的规律来塑造变化无穷的形体。这样,随着情感的生发和布局的需要,毛泽东书法那种高耸挺拔、上密下疏、左放右收、撇伸奈缩、欹侧妍丽、跳荡险绝、内旋外拓的造型美,就尽情地显露在以斜取势(以向右倾斜为主)、错落穿插、重心不断变换、随意成形、自由洒脱的间架和笔法之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我们在艺术美里所欣赏的正是创作和形象塑造的自由性。”由此,其作品潇洒奇伟、千姿百态的造型就自然带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章法的个性美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显著特征。古人论书,常与兵法并提。康有为曾说:“书道犹兵也。”尤其是书法的谋篇,更是与兵理有许多相通之处。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其书法的布局往往也象他的军事部署一样:从全局着眼,分兵布阵随机应变,从不拘泥于一城一池之得失,忽隐忽现、忽虚忽实,时进时退、时守时攻,出其不意,神奇制胜。毛泽东书法布局的关键就是善于从大处着眼,随势而变,统摄全篇,不斤斤于一点一画之雕凿。不论横写竖写,还是由左往右或由右向左书写,也不论书信文稿、诗词歌赋,册页条幅、长卷斗方,还是加标点符号,他都能大胆突破前人的章法模式,非常自如地通过线条与结体的有机组合,把藏露、虚实、动静、擒纵、曲直、斜正、平险、主次、大小、取舍等诸多矛盾化解在纵横驰聘、恢弘壮观、周密严谨、变化万千、汪洋恣肆、浑然一体的章法之中,十分新颖奇特,极富创造性,真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使人惊心动魄,心胸、视野顿时豁然。

    线条、结体、章法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这三者自如运用与有机结合的过程。自然流畅的线条能使结体变化自如,而纯熟于手的结体又能促进点线的自由挥洒;用笔、造型的自然活泼是章法井然优美的前提,而胸有所竹的布局又是线条、形体随势而变的关键。毛泽东书法的创作就是绝妙地使这三者在博采百家(初由晋唐楷书和魏碑入手,进而正、行结合,后精研草书,从王羲之到颜真卿、从怀素到于右任,都有广泛涉猎)、求新求变,气质渗透、情理交融和不断深化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以及大量的书信手稿和书写古诗词的书法作品中,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由这种高度和谐统一所展现出来的雄奇清逸、波澜壮阔、风神凛凛、变化莫测的强烈个性美。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以他博大的胸怀和容纳百川的气概,将传统书法的深厚底蕴融化在他的人生体验和革命实践之中。他那种大胆变革、气象万千、空前洒脱的个性美,永远闪烁着辩证法的思想光芒,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我们当代书法的创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赖全平】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