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传承弘扬畲族文化 加快畲乡建设步伐

传承弘扬畲族文化  加快畲乡建设步伐
——关于推进宁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工作部署,结合治平畲族乡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调研,采取蹲点调研、实地考察、谈心谈话、走访入户等方式,深入全乡12个行政村进行调研,对治平畲族乡畲族文化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有关措施对策。

  治平畲族乡是宁化县唯一、三明市两个畲族乡之一,也是闽西三个畲族聚集区之一。治平畲族乡地处宁化县西南部,位于闽赣两省三县交界处,距县城53公里,乡域面积17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3619户14119人。治平畲族乡全乡现有世居雷、蓝、钟三姓畲族992户4265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33.4%。其中9个村为民族村,有35个自然村村民全部为畲族,他们几户或十几户聚居成村,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和杂居的特点。

  一、畲族文化的现状

  畲族文化遗产是畲族先辈创造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畲族文化遗产由于得不到切实保护,濒临消亡的危险,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分布在广阔的畲族聚居的农村大地上,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构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也构成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内容。

  1.畲族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标志之一。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现在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普及,畲族村寨中掌握畲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在治平畲乡也只有少数70岁以上老人会讲些畲语,但是不完整,年轻一代绝大多数人已听不懂不会说本族语言,畲语呈逐渐失传趋势。可见,保护和传承畲语迫在眉捷。

  2.畲族服饰。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风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畲乡已没有畲族乡亲穿戴其特有服装,也难以找到代表性的服饰。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了难以存留的美丽,如不采取相应措施,畲族服饰也会消失。

  3.畲族习俗。畲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风情。如治平畲乡九月二十八的传统庙会、永安青水畲乡的农历二月二会亲节等,但随着时代变迁,如今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已风光不再,乃至严重淡化、弱化。

  4.畲族医学。畲族以阴阳五行观念诊治疾病、分析脉理,医籍多以手抄本流传,畲医则多以单脉传承。具有千年历史的畲药,能起到防病治病作用,是民间医药的宝库。但由于没有培养畲医的接班人,畲药种类也没有进行系统地挖掘和开发,致其濒临失传的边缘。

  5.畲族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是畲族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是畲族传统文化得以验证和传承的依据。如治平畲乡手工造纸有近千年历史,玉扣纸曾行销全国各地,早在北宋,宁化治平已开始育竹造纸。明、清时期,宁化是福建四大产纸县之一,据了解,玉扣纸整个造纸过程共28道工序,非常繁琐。但目前手工生产技术是正濒临消失的手工工艺,是极需保护和抢救的非物质文化,要做好带徒授艺,培养新人抢救保护文化遗产。

  二、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畲族语言使用人数逐渐减少。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自称其为“山哈话”,全国99%以上畲民之间语言相通。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汉杂居、下山搬迁、子女外出就读、务工、通婚等与外界交流、交往的增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大大减少,青少年更为突出。保护与传承畲族语言迫在眉睫。

  二是畲族服饰逐渐消失。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服饰比较,传统服饰制作、穿戴较为繁琐,样式较为单一,加上畲民已渐渐汉化,日常服饰基本都是当代时装,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有部分畲民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年轻一代畲族妇女已不穿戴畲族服饰。随着老一代妇女退出历史舞台,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是畲族文艺渐渐萎缩。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有优美的神话传说、特色鲜明的民歌、传统的畲族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民间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但目前,畲族文化艺术正在萎缩。刺绣、编织等复杂工艺更是面临失传。
  
  四是参与人员短缺的影响。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热心于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人才参与。由于对新生力量的培养缺乏方法,致使研究工作面临断层的危机,给畲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持续性增加了难度。  

  三、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2019年6月8日,在全国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习近平同志《<福州古厝〉序》这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章,对于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保护好自然遗产,对于在全党、全民中大力倡导热爱文化、珍惜文化的情怀,对于我们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明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畲族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畲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治平畲族乡做好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聚力构筑畲族文化高地,打响畲族文化品牌,既是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是迫切的时代责任,此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继承繁荣畲族文化。通过深入挖掘畲族悠久历史内涵、充分彰显畲族传统经济特色、立体展现畲族多彩民俗风情,可以丰富地方特色文化内容,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二是有利于发展畲族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建设畲族文化园,培育畲族文化旅游产品,将治平畲族乡打造成为畲族文化旅游景区,促进畲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从而壮大乡域经济规模。

  四、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畲族文化遗产是畲族聚居地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内涵,蕴涵着畲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既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充分认识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增强政府保护畲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由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保护体系。

  1.增强保护意识,传承畲族文化。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的抓。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上下左右的积极性,整合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是做好畲族文化的收集整理。要加强组织领导,争取上级民宗部门支持,成立专项领导机构,依托乡文化站,组织人员积极收集整理民族风俗、服饰、语言等畲族文化,对全乡现有畲族文化遗产进行民间文字、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及畲族老艺人等科学普查。二是做好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将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做好治平畲族乡文武灯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玉扣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启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工作。筹建玉扣纸专题展示馆,集中展示玉扣纸造纸工艺流程、红色历史贡献,力争建成玉扣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和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培训基地。三是开展畲族语言、习俗传统教育。在民族学校课外活动教授畲语,学校鼓励和提倡畲族人讲畲语、穿畲族服装,编印畲族乡土教学材料,收集整理语言以便传承。宣传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制定有利于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乡规民约。四是培养畲族文化人才。要努力培养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知识结构合理、能满足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重要的,利用好民族学校这个平台,激发老一辈畲人对传播畲族文化的责任感,培养新一代畲人学习、承接、发展畲族文化的使命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得畲族文化,辈辈相传,代代发展,绵延不断。

  2.整合各类项目,建设畲族文化园。为了更好的保存畲族文化,需要配套建设畲族文化园。建设畲族文化园,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凸显特色的原则,按照重塑畲族传统民俗、光大畲族特色文化的思路,深入挖掘畲族悠久历史内涵,充分彰显畲族传统经济特色,立体展现畲族多彩民俗风情,聚力构筑畲族文化高地。一是加快推进畲族文化街建设。二是积极推进畲寨文化园项目建设,以展示畲族原住民旧居为切入点,在治平村五福廊桥和森林公园处建设畲乡小畲寨。三是展示畲族文化,新建凤凰雕塑、“多彩山哈”、玉扣纸、凤凰等畲族文化墙。

  3.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畲族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畲族文化资源的优势,积极发展畲族文化产业,这是对畲族文化遗产的最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又使文化和经济双轮驱劝,使畲族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畲乡的和谐发展。一是利用好畲族民俗等文化遗产。通过举办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果展览,畲族工艺展览等,宣传、弘扬优秀的畲族文化遗产。同时,积极开展池氏文武灯、龙灯、花灯、马灯、花鼓戏等各种民俗活动。二是讲好畲族故事。举办治平畲族乡文化旅游节、少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选拔赛、“九月二十八”庙会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三是以畲族手工艺业(治平传统手工玉扣纸、文武灯编扎技术等)、畲药业为主导,广泛开展“特色乡”、“特色村”创建活动。四是持续投入,打造“治平畲族乡汀江源生态观光区”。打造“最民族的畲乡”,深挖畲族文化民俗,丰富活动内容,借力鸡公岽风电项目和汀江源头奄香溪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开发畲乡旅游新产业,助推乡村休闲旅游。

  4.融合畲族文化,打造民族小镇。一是推进治平十里畲乡文化长廊刀耕火种园项目建设,再现畲族原始生产方式;将谚语刻在石栏杆上,充分展示畲族与客家的融合,感悟治平优秀传统、畲族、客家和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二是深化玉扣纸红色文化研究,开展玉扣纸文物征集,做好玉扣纸非遗体验中心和红色文化研学培训基地项目建设。三是建设畲乡小山寨。选择畲族居住人口相对集中、木结构房屋相对较多、彼此邻近的村落,改造成为畲乡小山寨。四是着力突出畲族特色。将畲字窗格、凤凰翘角、凤凰图案等畲族元素融入到房屋立面改造、廊桥建设、路灯安装等建设中。五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彭坊村省级传统村落保护,用好省级传统村落这张牌,重点保护好古民居,抓好村落和公路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责任领导 陆贵生
    组成人员 雷绍球、曾毅、徐晓芸
    主  笔 陆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