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浅谈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主要构件及保护传承思路

浅谈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主要构件及保护传承思路

邱明华

  【内容提要】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出深厚的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从资源上讲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二方面,物质主要指古田会议旧址群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非物质主要指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的民族精神。保护传承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要明确红色文化在福建文化中的统帅地位,要加强对福建中央苏区时期红色遗址遗迹的普查、认定和保护,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关键词】福建中央苏区  红色文化  主要构件  保护传承  思路

  红色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理解。简单地理解,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一、福建中央苏区突出的历史地位
  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植根于福建这块红色热土,对福建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学者专家有不同的认定和表述。笔者简要概述福建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旨在强调孕育出深厚红色文化的福建中央苏区突出的历史地位。土地革命时期,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早认定的21个中央苏区县中有10个属福建省管辖, 先后成立了福建省和闽赣省两个直属苏维埃中央政府的省级苏维埃政府,占据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半壁江山,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鼎力的作用。
  1、福建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发祥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八次进入闽西,在这块红色的大地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书写了一系列历史新篇章。毛泽东在这里亲自描绘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宏伟蓝图,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的星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古田会议决议》与毛泽东随之写成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福建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预演的重要实践地。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民主建政的最先尝试,开创了民主建政制度;制定一系列法律文本,初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思想;富有创造性的“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土地政策在这里产生,国家金融制度在这里形成,各项民生事业在这里全面推进。
    3、福建中央苏区是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十二军、第二十军、第二十一军、第十军、闽西新十二军、福建军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九军、闽赣军区先后在这里诞生;1930年6月,毛泽东在汀州召开红四军扩大会议,会议根据中央扩编和整编红军的指示,将红四军和闽西红十二军、赣南红三军组成红军第一军团。8月,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创建最早,影响力最大,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4、福建中央苏区是中央红军踏上万里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在参加长征的8.6万红军中,有近3万是福建子弟兵。
    5、福建中央苏区是中央苏区的战略支撑地。在这里,创造出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长汀城,占据了中央苏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创造出“中央苏区乌克兰”宁化,“千担纸,万担粮”的贡献支撑着中央苏区的物质供应;创造出“中央苏区的模范区、模范乡”才溪乡,“上杭才溪区是福建的第一模范区,一切工作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绩”,毛泽东慕名而来进行调查,才有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
  二、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主要构件
  本文所探讨的中央苏区红色文化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包括红色遗址文化、红色文物文化、红色文学文化、红色史学文化、红色记忆文化、红色革命精神等,笔者着重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二方面来论述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主要构件及其意义。
  (一)承载红色文化、见证红色历史的红色文化遗址
  红色文化遗址主要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级地方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红军部队用于办公、指挥、救护、修理等建筑物旧址及歼敌主战场。福建省目前有普查到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约二千多处,下例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中央苏区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遗址:
  1、古田会议旧址群。地域上涵盖了龙岩市上杭、连城二县,包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红四军前委机关暨政治部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旧址、古田会议会址、新泉革命旧址群等10处革命遗址,其核心为古田会议会址。1929年12月28-29日,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此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红四军各级党代表、士兵代表和地方党组织的代表、妇女代表等120余人。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总结了红军建军两年多来的经验教训,批评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成为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和建军史上发挥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古田会议会址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址先后被列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福建及至中国红色之旅的龙头。历任国家主要领导人先后参观古田会议旧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7次来到这里。
  2、长汀革命旧址。位于长汀县汀州镇,包括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福建职工联合会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共福建省旧址(周恩来旧居)、中央红色医院前身——福音医院旧址(含休养所),共6处。长汀革命旧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3月至1933年11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曾先后到闽西长汀从事革命活动,创建了长汀红色区域。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井冈山转战到赣南、闽西,3月份,第四军发动的长岭寨战役告捷,红军攻占了长汀城并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政权——长汀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到5月时,红军控制的区域达到五个县,方圆数百里。又经过不断的发展,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到1930年的下半年,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长汀革命根据地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后来也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汀州城(即长汀古城)繁荣的商业气息和发达的经济状况,是中央苏区经济文化中心,并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长汀赢得了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的美誉。
  3、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位于上杭县才溪镇下才村,包括才溪区苏维埃旧址、光荣亭、列宁台、才溪区工会旧址。《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同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著名的农村调查活动,他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进行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解决了革命环境下根据地建设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问题。
  4、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位于漳州市芗区胜利西路118号。1932年春,中央红军为了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向外发展,提出攻打漳州的决策,由毛泽东率领红军第一、五军团组成东路军(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东征闽南。4月20日攻克漳州城,缴获2架飞机和大量枪支弹药。之后,又占领南靖、龙海、漳浦、平和、长泰等县。毛泽东在此指导地方党组织创建红军独立团和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为闽南革命根据地建设奠定基础。漳州战役对巩固闽西苏区、发展闽南革命新局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远离根据地,集中兵力外线作战,攻打中等城市的一次成功战例,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5、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观寿公祠。位于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观寿公祠前举行誓师大会和告别群众大会,迈出了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是中央红军唯一未在江西于都集结出发长征的红军部队,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6、闽西工农银行旧址。位于龙岩区新罗区街心广场北侧。为突破敌人的经济封锁,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闽西工农银行。经过短期和紧张的筹备,193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在龙岩城下井巷正式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工农金融机构——闽西工农银行。 闽西工农银行的成立,为发展苏区生产,活跃苏区经济,沟通赤白贸易,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的作用。闽西工农银行的创办和发展,无论从宗旨职能、组织架构上分析,还是从业务运作、经营内容上考量,都是中国人民银行最早的雏形。
  (二)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红色文化的非物质形态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它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所在。中央苏区时期形成的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福建中央苏区是培育这种“红色基因”的主阵地。
  1、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培育了宝贵的苏区精神。
  2011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定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念。中央苏区的主体能够坚持存在近6年时间,中央红军主力撤离后在这块土地上还能坚持3年游击战争,都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伟大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独辟奚径地开辟了一条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关键时刻,古田会议成功地破解了在农村的环境中如何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使《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党和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苏维埃政权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使苏维埃的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广大民众凝聚在苏维埃的旗帜下;苏区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焕发出大的力量,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2、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是心系群众、军民融合的鱼水深情。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前最后的主战场,福建军民的英勇苦战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机。长汀、宁化是“中央苏区战略的锁匙”,是中央苏区最后丧失的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福建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红军提供了无私援助,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福建子弟兵有近3万人踏上了长征之路,在湘江战役等阻击战役中为保护党中央作出重大牺牲,到达陕北时福建籍红军仅剩下2000余人。留守福建苏区军民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东和闽中5块游击区,占当时南方八省15块游击区的三分之一,牵制了约20万国民党兵力,在战略上策应了红军主力的长征,而且同南方各游击区一起,形成了重要的第二战场,保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苏区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长征精神是苏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贯穿于党领导苏维埃运动的整个过程,福建这片红色热土见证了整个过程。
  三、对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
  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个时代大命题,可以从制度建设、工作机制、政策对应、思想宣传、史料挖掘、平台建设、精品创作等多方面支思考。笔者从红色文化的地位认定、文物(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几个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1、明确红色文化在福建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福建主要地形特征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古时被誉为“东南山国”,闽江水系发源本省,自成体系,又濒临海洋。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孕育了多元的福建文化,主要有朱子文化、船政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色文化、闽南文化等。多样性的文化类型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活力源泉。但事物总是瑕瑜互见,福建面积不大,多样的文化类型容易造成地域的文化块垒,甚至于出现唯我独尊的文化心态,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福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福建省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2012 年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甚至达到 5.1%,但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等地相比差距较大,位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二方阵。 究竟福建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什么?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提出开创新的陆、海兼备的福建文化发展方向;有提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洋性文化个性十分突出;有提出要凸显朱子文化,因为它是福建土生土长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历史文化;也有提出闽西、闽北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全球亿万客家后裔的总祖籍地,要突出客家文化。等等。我以为,福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它融合福建各类文化类型的精神内核,消融了福建地域的差别和文化的心理隔阂,是“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的核心来源,并且与其它文化类型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超越了时空的桎梏,完全有理由有条件占据福建文化发展的核心地位,弘扬主旋律,发挥其主导作用。有了旗帜就能明确方向、攻坚克难、形成合力,最终培育出福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发展挤身于国家产业格局第一方阵。
  2、加强对福建中央苏区时期遗址遗迹的普查、认定和保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央苏区时期遗址遗迹是属于不可动文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相应的保护规定,尤其是《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专门设立一章“中央苏区革命文物的保护”,对中央苏区革命文物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在福建中央苏区范围内有着大批革命遗址遗迹,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损毁、人为因素等原因,不少苏区时期的文物遭流失、遭破坏。此外,对中央苏区时期遗址遗迹的普查及认定级别存在着方法上的差别。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说,福建省有81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国保137处,省保674处), 根据2016年出台的《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福建省每2年,省内红色文化设施、遗址和基地都将进行一次全面排查,3到5年内,红色文化相关文物中9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分期分批做好保护、修缮和提升工作。从中看出与红色文化相关文物中仅9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事实上福建省省级以上与红色文化相关文物远非47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在最初申报时是以古建筑类型来认定的。当然这只是一种认定方式,不一定会影响到实际的文物保护工作。
  福建省首部保护红色遗址的政府规章——《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于2017年3月1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三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也为其它地区的立法保护提供了借鉴。笔者认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还需要一个完善过程,这部法律同其它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样,在经费保障、对违法行为的强制处罚等方面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3、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既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又是持续发挥作用的资源;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又是化成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力量。目前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全国共有43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22个、江西省14个、广东省7个。   2013年7月23日,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下发《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文件,确认中央苏区范围县为97个,其中江西省49个、福建省37个、广东省11个。作为全国中央苏区县最多的省份和中央苏区范围县仅次于江西的省份,福建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能有效地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福建省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就是一个很重要、很基本的思路。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寓教于游,“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红色胜地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事业的前进方向。以遵义红色旅游为例,2013年遵义市全年接待游客430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8.99亿万,分别增长28.3%和28.2%。遵义红色旅游作为遵义旅游的龙头,红色旅游的发展已直接影响整个遵义地区旅游乃至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福建根据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六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漳州——厦门线;武夷山——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三明线;福州——宁德——福安——(周宁——屏南——古田)霞浦——福鼎线;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平和——云霄——东山线;福州——南平——三明——永安——连城——长汀——上杭——龙岩线。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红色旅游效益已初显成效。未来的红色文化旅游,将打破市与市、县(市、区)与县(市、区)之间的行政隶属界限,重新统一规划布局,逐步形成龙岩、三明等红色旅游核心区联动南平、宁德等闽北、闽东红色旅游区发展的态势。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响中央苏区品牌,为福建中央苏区经济振兴再添引擎。
  福建中央苏区的突出历史地位及其红色文化的丰厚内涵决定了它的独特价值,只要把这个无价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好,使它价值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并以它为核心引领福建文化及文化产业,便可大大增强福建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竞争力。以苏区红色文化打造文化苏区,我们有能力呈献一个更富活力、更具魅力的新福建。


  (本文为2017年“首届中国红色文化高端论坛”征文活动我县推荐征文,作者为宁化县文广局干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