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发挥客家家训对中小学生孝亲文化教育的作用

发挥客家家训对中小学生孝亲文化教育的作用

张晓春

  孝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家国一体的忠孝建立在孝亲文化基础上,客家家训是中国孝亲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要在中小学生中大力进行孝亲文化教育,可以用客家家训作为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孝亲文化,以正本清源,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达到从小孝、大孝到忠义的升华,实现社会的伦理道德实践。

  一、进行中小学生孝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日趋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多元文化的交锋与碰撞给中小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价值选择空间,同时也带来负面效应,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有时候,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某种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复杂、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了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 多元文化对我国中小学生价值观的负面效应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孝亲文化的缺失。

  受西方以民主、平等、自由为核心的个人本位思想、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中小学生孝亲文化缺失主要表现在:首先,抛弃了我国传统的父为子纲、顺亲为孝等传统道德,过分要求有自己的空间,反对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其次,贪图享乐,只顾自己享受生活,甚至在生活上过分追求所谓质量,超越父母的经济能力地消费;不关心甚至不尊重父母,将对长辈尽孝的义务观念和责任意识抛之脑后。最后,没有感恩意识,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在处理自己与父母关系时以利为先,“在父母有能力时依附父母生活,在父母丧失能力时将父母看成负担和累赘,不愿付出时间、精力和体力照顾老人。传统孝道观念中养老、敬老的家庭美德悄然发生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孝亲文化教育现状,大连市老年学会孝文化课题组自2005年5月中旬以来,用时7个多月,在大连市8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孝亲敬老问卷调查”。调查报告称:“中小学生对孝道知之甚少,60%左右的学生只是从课本上知道的如‘孔融让梨’、‘木兰从军’、‘岳母刺字’等;近30%的学生是从课外读物或影视剧中知道的如‘沉香劈山救母’、‘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等;约5%是从近年报刊上登载的‘为母捐肾’、‘背母求医’、‘车载老母游神州’等社会事迹中了解的,还有3%以上把学雷锋做好事等与孝道不想关的事也当成孝道。在小学中有1/3以上,初中近1/3,对孝道传说一无所知。” 由此说明,当前中小学生孝亲教育缺失,不懂孝道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他们中进行孝亲文化教育不仅对其本身塑造人格、培养情感、提高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大作用, 而且对营造社会孝亲敬老氛围,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孝亲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二、客家家训中的孝亲文化

  “孝亲文化是中国家庭伦理文化中最具凝聚力的部分,‘家训’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孝亲文化代代传承的一个重要形式。” 可以“述立身治家之法,辩正时俗之谬,以训子孙。” 客家先人自中原而来,历经艰辛,定居于闽赣粤交界处。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传统文化,并和当地的原住居民百越族、畲族、瑶族长期融合,兼容并蓄,形成独具一格的客家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沧桑,客家先民始终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奉为圭臬,作为家训的核心要义。” 客家家训可谓是客家文化的最好载体,是研究客家人尊宗敬祖、孝悌友爱、崇文重教、勤俭持家、安身立命等思想的最好切入口。孝亲是客家家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小学孝亲文化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客家家训都将孝亲视为根本,如《闽赣宁石联修朱氏宗谱•宗规》:“父母之恩,尊同天地。为人子者,孝顺双亲,和颜悦色,下气怡声,有食先奉,有事代辛,日日爱敬,尽心以诚。” 《郑氏族谱•罚例》:“孝乃百行之首也,人子之于父母当尽爱,日之诚晨昏定省,菽水亦可以承欢。羊跪乳而鸦返哺,禽畜且然,而况人乎哉!” 再如《曾氏族谱•族规》“顺父母。从来圣贤尽忠报国者,未有不顺。父母而能成其名者也,即如有福有寿之人,亦未有不先顺父母而能享其福寿者。盖顺父母是第一善事,不顺父母是第一恶事。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此善孝之征也。孔子曰:‘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莫大于不孝’。此恶之征也。故能顺父母者,往往发其善报,不顺父母者,往往发其恶报。奈何人不以顺父母而首务哉!惟是人子之于父母,虽极尽不孝,不过尽其分内之职尔。” 将孝亲视为人之首要任务、人之本能。在客家地区中小学教育中,若能将客家家训中此类规定制成班训,不仅能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班级文化,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中小学生孝亲为人之根本,做人不能忘本。

  三、发挥客家家训对中小学生的孝亲教育作用

  目前多数中小学生对孝道知之甚少,更不知如何行孝。要运用客家家训进行教育。如《范阳邹氏族谱•家训引》有云:“为人子者,宜尽服劳奉养之道,晨省昏定之礼。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父母有问,应唯敬对;毋拂亲之情,毋长亲之怒。斯亦可以为孝矣。倘能显身扬名,以荣其亲,则不特为祖父生色,且为宗族光矣。” 这对中小学生如何行孝作了十分明确的解释,孝亲不单单是保证父母长辈衣食无忧,还要从精神上关心父母长辈,如好好学习,光宗耀祖。

  要通过客家教训让中学学生明白孝亲的言行举止规范。客家家训曰:“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张氏族谱•族规十二条》 “要读书明礼。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明人伦,谨言慎行而己。而文艺者,即发科甲,居官职,犹身内事也。古人云:不读书不知义。每见今之人,多失其亲疏厚薄之等,辞受取予之节,境顺则骄奢纵欲,境逆则丧灭廉耻,皆由不读书故也。晦庵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此诚要论矣。” 读“圣贤书”以修德,识礼义以趋善致真。重视并熟读《诗》、《书》、《左传》、《孝经》、《尔雅》等儒家经典典籍,培养“孝悌仁爱”的礼义,做一个知书达礼的孝子。倘若在日常中小学生教育中,多利用儒家经典书籍和道理,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和讲道理向学生灌输孝亲的文化,一举两得。

  要通过客家家训培养中小学生懂得孝亲和家庭和睦息息相关。如《曾氏族谱•族规》:“和兄弟。兄弟者,同胞共乳,分形同气之人也。倘阋墙斗而手足残伤,则不能顺亲于堂上,又且见笑于邻间。务宜兄友弟恭,两相和睦。兄有怒,弟当忍之;弟有忿,兄当让之,则争竞自息,家业自此兴矣。但友恭之谊,实由父母训诲之有方,孩提之时戒莫詈骂,同席之际,教其坐次。及其稍长,训兄以尽亲爱之情,教弟以尽尊敬之礼。” 兄弟有爱家庭和睦,才能更好地孝亲。罗移山教授认为:“‘孝’作为一种道德品性,在远古原始社会就已形成,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中,‘孝’的文化功能就是在代际之间起调试作用,以维护代际过渡的和谐秩序。” 由此可见,对中小学生进行孝亲文化教育,不仅能培养其孝敬长辈、谦虚恭顺的品格,也能培养其尊敬兄长、与兄弟友爱相处,建设和睦家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就连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也认为,“天下官宦人家,子孙骄奢淫逸的,一代就享用完了,能够延续两代的少;商人的家庭,勤俭的能够延续三四代;耕读的家庭,谨慎小心,能够廷续五六代;孝友的家庭,能够绵延十代八代。”

  四、中小学生的孝亲文化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

  中小学孝亲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因此家长也要注重培养孩子孝亲的品质,如《杜氏金紫族谱•家训十二则》“教子孙。记曰: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古人以养不教为父之过格言,谓至要莫如教子。然大学之法,以豫为先。教子弟者,务要于知识初开,启其德性,遏其邪心,广其器识,谨其嗜好,申之以孝弟之义,示之以正大之途,使之立定脚跟,依样做去。更将少仪内则及古人嘉言懿行,善恶果报,切切指示,时时讲明,日积月累,充耳盈腹,斯不知不觉入于高明之域矣。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趣向既定,然后随其性质所近,于四民中各占一业,自可终身弗纳于邪欲。保世滋大,无愈此法,为父兄者,盍各勉力行之?” 家校各司其职,双管齐下,效果更佳。

  要像家训那样,对孝亲的孩子给予鼓励,并且让他们明白忤逆不孝是要受到惩罚的。为了激励家人、族人孝亲,中国家训对孝子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不孝子孙做出严厉的惩罚。奖赏如《河南郡方氏重修族谱家训•赏例》:“公举孝行者,旌匾于堂。” 惩罚如《陇西郡李氏族谱•族规》:“不孝之宜斥也。夫孝为百行之先,了翁云: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朱子云:凡人于父母不和顺者,满腔都是杀机。可知人一不孝,大本已失,何论其他。嗣后族中敢有不孝者,族众宜共攻殛,罚银令自新,如不改,屏之出族。”又如《巫氏祖裔公房谱•巫氏家规》:“若有忤逆不孝,或以家贫而懈供养;或以亲老而生憎嫌;或以督率而萌怒心;或以使令而生怨语;或以妻子之爱,而疏定省;或以货财之私,而忘本原;甚敢于父母之前,而显然干犯者,若斯之类,万剐犹轻。族房长即当鸣之于官,颁法重究。”若在中小学教育中引入“孝心”、“孝行”评比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也不失为孝亲文化教育的一种好方式。

  五、中小学生的孝亲教育要有时代精神

  孝亲伦理通过历朝历代统治者及思想家的提倡,对我们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构建和睦家庭、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客家家训对孝亲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它对客家地区社会教化及客家地区中小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稳定家庭和睦、推动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于传统的孝亲文化,我们也需要认识其中的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如在传统的孝亲文化中强调臣子要绝对忠于国君、子女要绝对服从父母权威,即君要臣死,父要子亡都不得不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要绝对遵守。即使父母长辈的意志违背人性与道德的也必须遵守。这是封建社会存在的“愚孝,“郭巨埋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愚孝。这些都是我们要在中小学孝亲文化教育中剔除的糟粕。我们要建立以人文本、符合人性、符合现代人与人关系的,具有时代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符的孝亲文化。


  (本文获宁化县“为文明点赞 为三明点赞”征文三等奖,作者单位:河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