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走好群众路线 做好“人”字文章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教育是一切事业发展的伟大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寄托着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在为人民服务上加大力度。这就要求学校党员干部要从教职工的利益出发,从广大学生的需要出发,做好“人”字文章。坚持“党员就是服务”的根本宗旨,处处发挥勇于担当和引领的作用。把师生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第一选择,把师生应享有的利益作为第一考量,把师生是否满意作为第一衡量标准,形成党员示范引领,干部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家长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的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帮助学生和家长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群众”。

    一、对待教师,“用人”更要“爱人”

    教师的第一需要是事业有成。教师的成长有一个阶梯式的过程,学校干部的选用,名师工程的推进,是教师最为关注学校管理思想。作为学校的党的组织机构,一定要把住这根制约学校发展的大动脉。同时,学校领导选人、用人机制,助推教师的成长机制也是干群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层干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用人的好坏直接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群体的思想提升与专业成长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选用具有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渊博的知识、丰沛的情感,能成为教师的榜样,成为学校故障的排除者,团结的维护者、合作共事的先行者的中层干部,直接引领着教师团队团结向上、相互信任、共同协作、关系融洽的良好局面的形成,这也是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工程。学校领导用人时必须知人善用,将其在品格、才能、知识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选用到行政班子中来。这样的中层干部其影响力越大,对学校领导的效能就越高。

    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本能。心灵的皈依是教师的成长助推器,打开所有上锁灵魂的金钥匙是尊重,它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石。教师是知识分子群体,他的内心、情感极为细腻、丰富,人们常说:校园里最美的景色是心情。一个集体往往靠一种相互支撑的情感关系来维系成员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学校工作尽管忙碌、紧张,但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理解与宽容,团结与协作,能使每个教师的潜能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学校党员干部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有这样一段顺口溜:“你若把我当人看,我愿把我作牛干;你若把我当牛唤,我就什么也不干。”这一首顺口溜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管理学上的一个道理:作为一个领导者,关心、理解、尊重每一个员工,是激励和发挥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关键所在,也是领导者领导工作成败之所系。孟子也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管理中融入稳定而持久的尊重的力量,才能使我们的教师在愉悦的工作氛围里幸福地工作。学校不可能把每个教师都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省市级骨干那样的优秀教师,但我们可以创造彼此宽容、尊重的心理环境,让每个教师都成为优秀的“他自己”。

    当然,尊重仅是关爱教师显性的情感因子,更重要的是要注入服务教师,助推他们成长的营养剂,“给他一个舞台,让他去展示”。教师事业有所成就,心灵才会皈依,教师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来。教师忙忙碌碌一辈子,究竟要留下什么,这是每个老师都会去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近年来,我校把教师队伍的成长放在工作的首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加快成长的步伐。特别在这一年中,我们先后组织了骨干教师外出福州、厦门、广州、吉安等地参观学习,邀请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及省市名师到校指导。同时,以“学•导•用”课题研究为契机,开展城乡课改联谊活动;为教师专业的成长创造为他们送好书;为教师成长积极争创省市骨干教师等培训机会,为教师评聘职称创造条件等。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动了教师学习的干劲,引领了优秀教师群体的成长。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各级学校的领导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当好教育的“后群部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作为党员干部更应履行人民“勤务员”职责,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好更多的服务平台。

    二、对待学生,“感人”不要“赶人”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作为学校的基本群众,共同构成了学校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中,我们尤其不能忽视学生这些“小”群众,我们要把架子放下,身段矮化、柔化。我们要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尤其要深入学困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中去加强情感的通融。心理学认为,人们并不是冷漠地反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往往都带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感的。这种认识世界的情感,并不是被动的和消极的,常常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了一定的需要或抱着一定的态度,必然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一种好恶的心理倾向。能够满足和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产生人的肯定情感;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的态度,产生人的否定的情感。所以,在深入班集体中,我们要以最真挚的情感去关爱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尽最大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上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并且为了自我的价值而努力向上。心灵的沟通带来的是冰雪的融化,“感人”力量是不可抑制的。我们常常会惊奇地发现,被点燃了前进道路上的希望之火的后进生等还潜藏着不少闪光点。

    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中,一个意思可以讲得冷冰冰,也可以说得热乎乎,分水岭的关键是能否尊重学生的情感。只有尊重的温暖,才能熨平心灵的伤痕。在学习的过程中,当他们有一些过失或错误的做法,不要一味的责难,可以做一些心理暗示,如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一定是哪里搞错了”“这不可能是你的水平”等,让他们在平静的情感中认识错误,产生想要纠正错误和弥补过失的念头。当他们孤独寂寞时,让他们能听到教师一声亲切的候;当他们四顾茫然的时候,能看到教师一双坚定的眼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还有什么比最真诚的情感更让人激动呢?我们切忌责难、排斥他们,让他们产生一种被驱赶、被嘲讽的压抑心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情感和宽容无私的胸怀,去感召他们、激发他们、鼓励他们,一旦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了教师的真诚之心、关爱之心,他们情感领域必然掀起波澜,自责、内疚、悔改和回报的意念就会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意志品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把根深深扎在学生之中,从他们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充满活力,个人的事业才能充满生机。

    三、对待家长,“敬人”忌作“佣人”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孩子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确实分不开。但我们必须把持这样的观点,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中主导作用还是在“养”,“育”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学校。如何对待家长,也是处理家校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理应履行好自己的教书育人的使命。一要尊重家长,主动联系,要尊重家长的人格,不做侮辱家长人格的事,尤其不能学生一出问题就找家长来批评,更不能指责、训斥家长。我们不但要主动放下师道尊严、“教育权威”的架子,而且要帮助家长提高威信,协调好教育对策。二要正确对待家长,勇于承担教育的责任。尽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但二者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尽管教育目的和愿望有共同性,缘于各自的身份及教育的环境、方式、期望不同,教育的职责、效果就有所不同。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基于血缘关系,是专一的爱,易于产生爱之有余,教之不足。教育的使命在学校、在教师,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切忌把教育的失败归因于家长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把家长当“佣人”使唤,而应正确对待家长,勇于担当,争取家长更多的配合与支持。三要打破家校联系的方式,主动邀请家长“访校”。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节日庆祝、运动会、春游等活动,请家长到校听课……不断开拓家校联系的渠道和方式,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教育环境。

    总之,学校党员干部只要牢固树立为了老师、为了学生、为了家长的服务宗旨,了解他们的心里需求,弯下腰来,沉下心来到课堂中去,到家庭中去,才能接上地气和人气,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本文为全县党的群众路线征文活动优秀论文,作者为宁化县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