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做实乡镇工作 践行群众路线

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学习型、服务性、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基层组织,乡镇是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群体,是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各个系统、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要求,都需要通过乡镇这个最后一节渠道来落实。乡镇党员干部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实实在在地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一、心系百姓,身近群众: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至关重要

  乡镇党员干部处在基层一线,“官”虽不大,但直接与群众接触,作风是否扎实,言行是否端正,不仅体现了个人和基层的形象,也体现了群众心目中党和政府的形象,可以说,乡镇党员干部是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具体表现。但一段时间以来,群众普遍反映,一些乡镇党员干部在工作上仅满足于敲敲键盘、打打电话、文来文往,很少深入联系群众;也有群众反映,到乡镇办事难,难在找不到人、找到人后又推诿扯皮,甚至有个别干部还会甩腔摆谱。正如群众的顺口溜:“交通方便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群众交流却少了;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却降低了;干部下基层频繁了,基层工作的底气却不足了……”。除了疏于联系外,以权谋私的违法违纪行为在不少地方任然或多或少存在,中纪委今年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中,就不乏乡镇党员干部。如此这般,乡镇党员干部整体形象还在受“污染”,部分地方干群紧张关系还不见趋缓。

  在基层群众心目中,优秀的党员干部应该是怎样的?人民论坛的一项群众问卷调查显示,廉洁奉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80%);作风务实,与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关注群众最希望关注的(78.18%); 勤政为民,能深入一线,为了服务百姓而与群众同甘共苦(73.64%),这三方面位列前三位。“如今做基层工作,不能光看出发点,还得看干部有没有服务意识,作风走不走群众路线。乡镇干部强势推进群众买账的光景早过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乡镇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乡镇干部应自觉去掉官僚、浮躁之气,经常到群众中去,增强同群众的感情;同时,还应加强廉洁自律,不侵占群众的利益,自觉接受群众的评判和监督,“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再也不能出现了。

  二、“一口清”、“问不倒”、“难不住”:加强素质能力建设极为紧迫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就业、社保、医保、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解决难度也越来越大。人民论坛的问卷调查显示,当被问到“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您认为基层干部是否正遭遇‘能力危机’”时,有67.67%的基层干部认为“是”。乡镇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群众希望乡镇党员干部是“百晓生”“多面手”,什么政策都知道个一二三,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及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少乡镇党员干部出现了“本领恐慌”,并发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感慨。

  农村工作虽不是“高精尖”,但也绝不是“低粗大”。近年来,县乡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有所加大,培训对象也向基层干部转移,资源配置也向基层沉淀,但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许多乡镇干部还是感到“参加培训的机会太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县级培训机构的水平有限,培训经费不足;基层事多人少,岗位离不开,要到市里、省里培训,往往找不到时机。如何解决培训缺失与能力提升的矛盾?根本途径在于加强自我学习,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补课,把学习当工作,把学习当责任,化学习为习惯。俗话说,“一门不到一门黑”,农村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能力素质缺什么,就补什么,乡镇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感受到“学习的甜头”和“不学的苦头”。

  新形势下,乡镇党员干部既需要学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行政管理理论,更要掌握专业新技能。从当前农村实际来看,规划设计、法律法规、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显得殊为迫切。中组部2008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干部欢迎的培训方式就是自主选学。专家表示,为提高学习针对性和效率,自主选学确是个好方法,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将学习的“大锅饭”变为“自助餐”,将“填鸭式”变为“菜单式”,使学习更有针对性。针对乡镇党员干部工作繁杂、忙闲时间没规律的实际,可以实行“夜学”计划,集中学、自主学相调剂。不可否认,乡镇党员干部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实践和学习是相辅相成互为推动的,只有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工作起来才能“有灵气、懂变通”,才能“一口清、问不倒、难不住”,才能“一根针穿好千条线”。  

   三、与农村“沾泥带土”,与百姓“沾亲带故”:加强“三严三实”作风十分关健

  当前,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碍,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障碍,成为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障碍。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依然严重侵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严三实”要求(作风建设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既振聋发聩、切中时弊,又直指人心、关怀备至,是新形势下解决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问题的锐利武器。

  党的群众路线之“根”在基层,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离老百姓越近,老百姓就对你越亲,因此,我们要把实招、绝招落实到基层,把问题、困难解决在基层,把矛盾、阻力化解在基层,全面突破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障碍,拆掉干群之间的最后一堵“隔心墙”。首先,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思想灵魂来一次大扫除:严以修身——歪风邪气不上身;严以用权——甘当公仆不越位;严以律己——守住底线养清廉。其次,是要把党员干部姿态放低一点,将群众地位再抬高一些,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拉近群众。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大事小情谈得拢,沾泥带土到群众家真正坐得下,久之党员干部自然会被群众当作亲人和朋友。

  而打通联系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最关键的还是要照顾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以“一扎到底”的韧劲,坚持问题排查不到位不放过,问题解决不到位不放手。坚决根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难三乱”问题,确实形成风清气正、“三严三实”的工作作风。

  四、有底线,有章法:加强正面导向不可或缺

  开门搞活动,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在这一新要求下,各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所急所盼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好评如潮。但是,有些乡镇党员干部过度追求“群众满意度”,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合理不合理,都想方设法全解决,表面上是做老好人,实则掺杂私心想要群众点赞,不至于给“差评”。这种只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唯一取向,为解决个别问题而采取短期行为、个别对策的工作心态,无疑会“按下葫芦起了瓢”,不合理诉求必然随之增多。

  这种做法实则会造成新的不公,让老实人吃亏、无理者得利。这不是实践群众路线的初衷,也不是党的服务宗旨。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首先是考核机制不够科学,有的地方片面地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使得乡镇党员干部压力重重,为了活动“有效果”、考核“得高分”,不惜牺牲公平正义,无原则退让、妥协。其次是工作作风不扎实,处理问题简单粗放,面对一些群众的不合理诉求不加调查研究就机械办理。三是部分群众存在思想偏差,觉得现在搞群众路线活动,群众变成了“裁判”,随之产生不良动机进行“闹一闹”,以便“捞一捞”,不顺意就吹毛求疵,不少乡镇党员干部还真的左右为难。

  实践群众路线的目的就是让群众得实惠,但前提必须是需求合理。要把好这个关,就要优化党员干部的考核指标,不能只以“群众满意度”排名,对负面评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定论客观;要改进党员干部作风,筑牢宗旨意识,真心为民解难;对群众诉求要科学研判,做好协调解释,取得群众理解,及时公开办理结果,让群众知晓办理情况和来龙去脉,防止谣言传播,保证诉求有良好的解决秩序。

  五、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加强宗旨教育尤为必要

  感情决定立场,立场支配行动。感情和立场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也不是跟风的时尚标签,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行动出发点。“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假如我是拆迁对象”,“假如我是患者”, “假如我是市场个体”,“假如我是村(居)民,乡镇党员干部带着这种感情和立场去开展专题调研,就能较好地洞察群众的真实想法,就能轻松地防控在处理棘手问题的过程中群众可能引发的过激情绪,就能自觉地将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贯穿始终,进而在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好群众合理所需的各项诉求,耐心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小情大事,从而不辱党的执政使命。

  (本文为全县党的群众路线征文活动优秀论文,作者为曹坊镇党委宣传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