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父亲一生都在寻找”

2019
07/09
00:59
三明日报

兰发连随身红军竹筒 

  随身红军竹筒


  风展红旗如画。革命,就要向前!


  兰发连出生在林深之处的宁化县治平村焦里自然村,15岁那年,已参加红军的他就毅然告别家乡开始长征。他的随身之物,只有一个红军发放给他的竹筒,而这个竹筒正是用他家乡的竹子做的。


  “千担纸,万担粮。”明山明水之间,这片红色土地书写着自己的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传奇。治平乡遍地竹林格外挺拔,不仅是生产上等玉扣纸的好原料,还常常用来制作竹筒等各种日常用品。


  “红军行军间隙,就用竹筒来吃饭。要是没有竹筒,那就只有就地取材,用树叶之类的了……”兰开秀至今清晰记得父亲对于竹筒来源和用途的讲述。在治平乡里,竹筒当年家家都有,更多用来盛放作物种子。


  节竹为筒,竹盖竹筒,一旦合一,就会密封。竹盖和竹筒清楚刻着大大的标号47,兰发连捐献出来的随身红军竹筒,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85年,但是只是筒身开裂,其他一切依然完好。吃过饭,喝过水,对于随身红军竹筒,兰发连一向视如生命。


  绝命后卫,蓝山喋血,瘦小的兰发连不幸因为受伤而失散。伤愈之后努力寻找红军队伍始终没有结果,无依无靠的兰发连只得选择在蓝山扎根。从此,随身红军竹筒,成为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平时用块布包着藏起来,兰发连只要有空,就会把随身红军竹筒拿出来看,并且不断擦拭。“这是父亲参军时发的。他总说,万一有一天部队来人找自己了,总得有一些东西能够证明。”唐盛利说。


  父亲沉默寡言,一向不喜与人争辩。可是,兰发连的子女们永远不会忘记:有一回,那也是唯一一回,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大吵了一次。原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家里穷得实在揭不开锅。母亲想偷偷把“没用”的竹筒,拿去换点小钱度日。


  大发雷霆的兰发连,总算让子女们知道了父亲的威严。后来,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有人多次登门求购。兰发连从来都是一口回绝——这是自己参加革命的唯一见证,是他今后找回部队的唯一希望。


  但是,有一天,兰发连终于不再回绝。那是在1975年,兰发连自愿将随身红军竹筒捐了出来。因为,县里的同志告诉他,要拿他的宝贝去教育革命后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马威】

热门新闻

  • “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家”

    “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家”

    847三明日报2019-07-11
  • “这条路,一生无悔”

    “这条路,一生无悔”

    724三明日报2019-07-10
  • “父亲一生都在寻找”

    “父亲一生都在寻找”

    764三明日报2019-07-09
  • 半辈珍藏军号谱 吹响前进最强音

    半辈珍藏军号谱 吹响前进最强音

  • 一声穿越80多年时光的红军军号

    一声穿越80多年时光的红军军号

    295新华社2019-06-20
  • 苏区娘子军 顶下半边天

    苏区娘子军 顶下半边天

    329人民日报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