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四: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2011
02/09
08:18
宁化县文化馆
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是客家人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的表现,是宁化客家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
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人南迁,形成华夏民族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客家人南迁均以宁化作为集聚地,宁化因此被海内外称为“客家祖地”,并同时被赋予“客家摇篮”、“客家朝圣中心”、“客家中转站”等地域概念。民谚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在客家学方面的意义极其重要。
客家人有强烈的血缘意识,对祖先充满了崇拜和敬慕。客家祭祖习俗由来已久,百姓族祭自迁入后便有之,公祭则始于明洪武年间,薪火代传。历史上曾先后有百余姓氏的民众外迁来到宁化,生活栖息。为了便于祭祀祖先,人们纷纷在本氏族的聚居处建造宗祠、家庙,至今还保留着从南宋到近代65个姓氏先祖所建的姓氏祠堂238座,星罗棋布,分布于全县16个乡镇。
客家祭祖从祭祀时间方面,沿袭古礼,分为春秋两祭,春祭又称清明祭,为每年的清明节;秋祭又称秋清明,为每年阴历八月初一。从祭祀主体方面,分为公祭(或称官祭)和族祭(或称私祭),公祭一般由政府主持,规模较大,所祭祖先为包含众多姓氏的特定族群;族祭由同一姓氏后裔共同祭祀,规模仅限于一个族系。从祭祀的方式上,分为祠祭和墓祭,二者在祭祀的地点和形式上都有所区别,前者祭祀地在祠堂,气氛主庄重肃穆;后者祭祀地在墓地,情绪多追怀抚息。
宁化客家祭祖习俗代代相传,存续状态良好,其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民俗、艺术信息,具有极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目前由于社会在发展,年轻一代家族血缘观念日趋淡化,若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将面临断代带来的祖先不明、血缘混淆等严重后果。(戴先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戴先良】 【责任编辑:丽勍】
- 上一篇:“千年古县”之三:宁化行政区划[ 02-09 ]
- 下一篇:宁化巫坊:“游神”绕村行 祈福闹新春[ 0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