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千年古县”之一:宁化历史沿革

2011
02/06
08:30
县新闻中心 文体局

     编者按:2010年12月23日,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宁化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成为目前全国53个福建省2个获此殊荣的县份之一。为让全县人民了解宁化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今日起,本网将从宁化历史沿革、县邑概况、行政区划、客家文化、苏区文化、地理经济等六方面整理资料,以飨读者。

    宁化地处闽赣边界,武夷山东麓,位于东经116°22′—117°02′、北纬25°28′—26°40′之间,东邻清流、明溪县,南接长汀县,西毗江西广昌、石城县,北界建宁县,县域东西宽66.2公里、南北长76.7公里,县域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万亩、山地276万亩。辖12乡4镇1场、210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35万人。

    宁化古称黄连峒,早在4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中晚期就有古人类活动,西汉以前有畲、瑶及闽越人居住,自东汉末始有中原汉民迁入,陈隋以前,地旷人稀,名不见史,于唐乾封二年(667年)置镇,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镇建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取“宁靖归化”之义更宁化县名至今,迄今已有1284年的悠久历史,是古汀州建县最早的县份。

    宁化古称黄连峒,史料称因盛产黄连而名。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巫罗俊随父迁居黄连峒,(属建州绥城县境)。他率众垦荒拓殖,开山筏木,筑堡卫众,黄连得以安宁,很快成为黄连峒的领袖人物。

    唐贞观三年(629年),巫罗俊亲自到唐太宗皇帝行宫上奏,面请皇上对黄连授田定税,得到太宗嘉许,授以其职,令其回黄连继续开发。巫罗俊所辟疆界,东至桐头岭,西至站岭,北至乌尾坑,南至杉木堆,大致是现在宁化及清流、明溪两县的一部分。

    唐麟德元年(664年),巫罗俊逝世。由沙县迁居黄连的,当时协同巫罗俊率众垦荒壁土,致力开发黄连的好友罗念忠继续开拓治理黄连峒,在巫罗俊逝世后三年后,唐乾封二年(667年)经皇上恩准,升黄连峒为镇。

    后来,罗念忠之子罗令纪,接替父亲开拓管理黄连镇事务,功绩卓著。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罗令纪上奏,获准黄连升镇为县,并委以掌管全县政务重任。黄连县时属江南东道临汀郡(汀州)管辖。唐天宝元年(742年)取“宁靖归化”之义更改为“宁化县”仍属江南东道临汀郡(汀州)管辖。

    宋、元、明、清时,宁化均属江南东道汀州府(路)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改道,宁化属福建省汀漳道(治所龙岩)管辖。

    建国初期,宁化属福建省永安专员公署管辖。1956年又改属福建省龙岩专员公署管辖。1959年2月-1961年8月,宁化、清流两县合并为清宁县,县置设宁化城关,仍由龙岩专署管辖。1961年9月恢复清流、宁化两县建置,仍由龙岩专员公署管辖。1962年,宁化改属三明地区专员公署(后又改称三明市)管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张林勇 伍朝明】 【责任编辑:张林勇】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