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聚焦“课外负担”:高考改革是真正牛鼻子
改变,为何艰难
“谁都认为该减负,减到谁家谁喊疼”。这句感慨说出了“减负之难”和“减负之困”。
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减负行动不断推进。然而却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新问题。几名政协委员表示,中小学生“减负”已从教育问题转变成社会问题。
社会“增负”行为正在抵消校内“减负”成果。各地纷纷出台的“提早放学”“缩短家庭作业时间”等减负新政,在实践中被扭曲、走样和变形。校内减少的学习时间,直接被校外培训占用。家长三点半无法接孩子放学,无奈也只能将孩子送进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
为什么会这样?
家长在喊“难”。有委员在某省调研中发现,35.5%的家长认为减负会影响考试成绩。家长们的“成绩恐惧”被培训机构利用。许多课外培训机构不断宣称,“别人都在培训,就你的孩子没有”“少一次培训,少一份机会”“输掉补习机会就是输掉人生机会”,强化了家长焦虑,扰乱了教育秩序。
学校在喊“困”。如果学生学习时间短了,升学率怎么保证?教师业绩怎么提升?所以,为达到升学率、优质率,许多学校要求学生每日作业由家长“例行”签字,教师通过微信内“批评表扬”,将校内教学任务变相推至家庭。于是,畸形竞争压力进一步传导,“狼爸、虎妈”成群产生,“减负恐惧”受到激励,原本良性的“家校共育”模式,也走偏了。
培训机构在喊“冤”。学生、家长、社会有需求,我们满足这个需求,难道有错?校外辅导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就不能做?校内“吃不饱”,校外就得“加餐”,这难道不对吗?
温雪琼认为,民众的教育需求已经从“有学上”进入了“上好学”阶段,但优质教育资源仍然需要通过激烈竞争才能获得,因此家长和学校都通过校外补课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
身为北京四中校长的马景林委员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应成为公立学校的补充,“确实有些孩子需要校外一对一的帮助,但如果在这些民办机构里面仍然是重复式、训练式学习,学生的负担会成倍增长。”马景林呼吁减负不能以牺牲学校教育质量为代价。“学习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完全把学习说成很快乐的事,孩子们可能会有更多不合理期待,学习什么时候苦、什么时候乐,是可以研究的。”
- 上一篇:婚恋网站雇小伙冒充女会员 与87名男会员交往骗钱[ 07-26 ]
- 下一篇:武汉连续高温 2小时内3男子东湖游泳先后溺亡[ 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