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古韵悠悠延祥村

2014
01/05
21:02
沧桑一叶

 一睹那古朴典雅的她,便挥之不去。她,似乎就坐落在历史的深处,她,在千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款款向我走来。她那群山环抱的风光,古老壮观的建筑,古香古色的街巷以及隽永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时时叩响我的心扉。她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古文化村——延祥村。

    位于福建宁化东部泉上镇,处在宁化、明溪、清流三县毗连的丛山之中,海拔690米高山盆地的延祥村,群山耸立,路隘林深,地势险要,有“五里横排十里岭”之称。这是个拥有10个自然村,253户,1110余人口,历史上人才辈出,以刘、杨、官三姓为主的边远村落。近年来,各地专家学者、文人骚客纷纷前往游览,考察探究,对这环境优美,儒家风范的文化之村兴趣盎然,尤其对那精美的明代古建筑群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追根溯源,翻开延祥村的历史可知:早在宋天圣太平年间(1023——1031年)由刘东升携家眷避乱游山到此地,辟土垦荒,建家立业,居地取名刘源。从此一个古老的村庄就诞生了。延祥原名丁贵坊,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著名理学家杨时四世孙杨万福的曾孙杨五九,见今之村居有瑞鸡、玉兔出现,认为是吉祥风水好地方,乃架屋而居,以应其祥,因而更名取其地为“延祥”,沿袭至今。

    怀着几许激动,带着几分好奇,我们踏进了古朴的“书乡”延祥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栋栋青砖釉瓦的民居和祠庙。一位热情的村干部引领我们参观游览,他边带路,边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他说自古就有“诗书之邦”和“文化之乡”美誉的延祥村,保存着丰富精美的明代古建筑群体……在村道旁,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建于乾隆年间的“三五应泰公祠”。砖木结构的公祠,精雕入目。那大门古墙虽有几分残缺,但依旧是古朴壮观。祠内神龛中有祖考妣数块牌位,神龛额曰:椒衍瓜绵。金字横额有:达尊有二、天旌耆硕、年高德邵、应宾两筵等十余块。联有:龟山发秀文风古,延里分支世泽长。置身祠内一缕缕古风徐徐吹来,令人遐思翩翩。

   遐想中,我们来到了下村。眼前是一条用鹅卵石铺就的并不宽的古街,中间镶嵌着一尺宽的麻石条。据说旧时雨天穿布鞋走村,不致湿脚。踏上用花岗条石砌成的古街,好似踏入了古朴典雅的远古时代,细看沿街每个门庭的花岗岩门坎上那深深的车辙印痕,可以想见当年这条街道如何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古街两旁大部分的房屋均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窗画栋,雄伟壮观。村舍中,无论大庭小院,结构讲究,屋内厅堂二进三进不等,厢房小院、花台花圃清新幽雅、卫生洁净。名家字画、古董文物、名花奇石、随处可见。下村坪上排数十户人家,便有三栋百间房:杨恩佛所建,杨鼎周所建,杨鼎铭故居。很遗憾前面两栋被焚或倒塌,只有那杨鼎铭故居现存最为完整,依然虎虎有生气。这栋百间大屋,建于清乾隆末年(1795年),砖木结构楼房,房宇四周砖墙包围,仅前后两门进出,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屋宇仿照宫廷园林设计,属殿堂式风格。大门外第一坪为下马落轿处;第二坪是主人接宾送客处;围墙内是第三坪;进第一大门则是第四坪,然后进入前下厅。大厅有前后上下四厅。每个大厅左右均设有会客厅。左边有横屋三排计35间;右边有横屋二排共18间,正厅两边18间;左外侧有书楼(俗称走马楼)上下二层共28间。整栋屋除四个大厅外,共计99间,大小长短不一的“天井”16口,屋后有花台,房前有花圃,天井内设有花架,奇花异草,鲜艳芬芳。地面全以条石、砖块铺设,古朴雅致。其前上厅静静地悬挂着清道光年间学院李嘉端赠给杨封的“学绍金华”金字匾额,两侧平骑柱上挂着木制金字柱联:“世泽启衔环,永念阴功燕翼。家声传立雪,毋忘理学渊源”。三幅半圆形金字楹联,多幅名人字画。后上厅还有“敬义堂”大横匾。我感兴趣的是客房里其中的一幅对联:“师门三尺雪,相府四知金”。上联赞宋代杨时尊师好学精神,史称“程门立雪”;下联颂汉代杨震为官清廉,暮夜辞金,拒贿之美德。蹀躞于这历经雨雪风霜200多个春秋的百间大屋内,一种古朴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同时,让人强烈地领略到建屋主人杨鼎铭先生那种心胸开阔的豪迈气概。满眼是过去岁月的碎片,这里的每一片瓦砾,每一块青砖,每一块条石,好似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的兴亡成败和风风雨雨。这里处处已显出苍老,但苍老而风骨犹在,古韵依存。那洋溢着浓浓书香气息的楹联匾额让人凝神遥想,我好像看见当年学识渊博的私塾先生身着素洁的青色长衫,手握一本线装的《三字经》正在此屋讲学,耳畔仿佛传来“人之初,性本善……”琅琅的读书声,眼前仿佛出现了莘莘学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喜人情景。

    据引路的村干部介绍延祥村的古建筑还有:宋德祐元年(1275年)建的古墓,有南宋时兴建的社坛(里社坛),宋至明代先后兴建、完善的新林寺,元末兴建的德馨祠,以及明、清时期兴建的东岳庙、崇福堂等十八处古建筑。因时间仓促,未见芳容,但就眼前这古色古香,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群,我已感到宁静和谐,令人追忆逝去的年代,寻觅历史的印记。

    延祥村不仅有精美的古建筑,还有丰富的古文物、古胜迹。我们在傍岭上看到一丛近两百岁的牡丹。只是在这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几株随风摇曳的新枝上只有嫩绿的叶子和粉红的花骨朵,含苞欲放,煞是惹人喜爱。我想被誉为“天香国色”的牡丹花,世居中原,南方少见,却为何能在此存留下来,一位村中老者告诉我才解心中之谜。据传,远在乾隆年间,邑庠文学生杨葵(大宗)喜爱诗书字画和花卉,从外地精选了多样花种,带回家园细心培植,以资观赏。这丛牡丹最茂盛时株达十余枝,花朵难计。最高株达1.1米,围径15公分,每当鲜花盛开时,花朵伸出墙外,相传有凤凰降此。望着眼前妍丽无比、千娇万态的红牡丹,耳际响着唐代诗人皮日休那脍炙人口的诗句:“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号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绝,独占人间第一香”。村中古物比比皆是,古瓷器、古牌匾、古香炉、古字画、古井、古道等等,活象一个“村级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现存清代千丝静盆、青花双喜字静盆、兰花瓷静盆、铸铜水牛、铸铁大钟、花岗石的马槽;还有明代釉花大瓷缸、明代瓷盘、玉石花盆、玉石靠背椅等等。我们有幸在村民家中见到了一口“明代釉花大瓷缸”。旧时主要用途是置于花台前,盛水绕花。其高1.3米,口径约1米,缸内外亦施釉;外表雕有古铜色的珍禽异兽、飞龙腾凤的浮图六幅,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能不叫人叹服构图之妙、工艺之精。古字画中有清代“扬州八怪”黄慎的国画真迹,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楹联,王方元的国画等等。在村主任家中我们看到了著名书法家伊秉绶于清甲戌年赠给岁贡扬芳字锦岚木质金字正书对联:“先代擅文名云路已舒骐骥足,后昆传学业梧冈多有凤凰毛”。端庄浑厚的楷书,金光闪闪的楹联,耐人寻味。我们还见到了清同治朝福建提督孙毓汶(后升清廷军机大臣)为乾隆甲寅生,道库大使杨雁宾八十寿庆所赠“杖朝元老”的匾额。这些斑斑驳驳的楹联匾额无不流泻出一缕缕书香气息,渗透出一层层文化底蕴。特别难忘的是村民家中粉壁上书于“二战”时期的红军标语和《捷报》。“泉上之敌七日被我军消灭一部份后退守泉上土堡,现包围水泄不漏,不日可拿下……同志们努力吧!”读着这荡着马蹄余音,飘着硝烟余味,鼓舞士气的捷报,眼眸中闪出那泉上土堡之战的枪声炮火:翻开革命战争史上延祥光辉的一页可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方作战军,围攻泉上土堡,曾部署在延祥(延祥是清流嵩溪至泉上必经之地)打援。结果在石狮岭全歼卢兴邦的援军309团,击毙其旅长张兴隆等百余人,俘其团长、营长等300余人。确保了攻克泉上土堡战役的全面胜利。在这之前,红十二军三十四师首次在延祥组建游击队,全村有二十多名青年参加。在作战中英勇牺牲的有杨金财等五位烈士。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战旗,闪烁出老区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此外,延祥还有“狮象交牙”、“五马落槽”等十处胜迹,这些让人赞叹不已的名胜,因时间仓促,我们无暇一一游览。

    徜徉于延祥古韵悠悠的古建筑、古文物、古名胜,遥想她曾经辉煌过的历史岁月。据历史考证延祥自北宋天圣开村到清代雍正至道光期间,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美丽富饶的山村。那时人口约4000余,占有山场达七、八万亩,耕地约有四千余亩,宁、明、清三县辖地都有延祥的土地。不仅经济发展,而且人才辈出,文人济济。明、清两代有功名者达220余人,其中进士、举人3人,职官者60人。曾获得“代有文豪”、“文豪甫著”等官府赠匾。民国时期泉上镇第一位大学生刘贻谋便是延祥村人氏。正因为经济发达,人才兴旺才有这么多的古建筑、古字画、古牌匾的出现。我想延祥村经济发达、人才兴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要方面有三:其一、森林土地资源丰富。古时延祥林木甚多,全村山林面积34000多亩,木竹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71%,大量木材销往外地。这就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那一批批竹木从延祥的当坑溪、马地溪启航,进嵩溪,过盖洋溪,汇闽江,到南平、抵福州,走出山门,走向外部世界,换回一箱箱的黄金、白银。正是这些黄灿灿、白花花的东西,滋润了延祥的村民,浇灌了延祥的文化,催生了延祥的英才。其二、历史上彭妃起义。史载,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宁王彭妃在“九龙寨”集众2000余人反清战败,彭妃被捉,解送长汀绞死。当时彭妃在延祥埋藏了不少财宝。经挖掘而富裕起来。其三、延祥村民恪守先人之道,普遍重视文化教育,潜学于家,修身勤仕,明清时期私塾学堂甚多。当时仅延祥村便有正义堂、新竹第等私塾学堂19所,因此村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明、清二代外仕人员甚多,见多识广,促进了农、林、牧、副各业同时发展。正因以上三大因素延祥村才会出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人才辈出的兴旺景象。难怪乎当时村民中流传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苏杭,只有延祥”的民谣。

    客家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延祥村,保留了祖先遗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风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花灯和贡茶。延祥花灯历史悠久,自明正德年间仿效苏杭装饰相沿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的社神庙会期及元宵节都要举行隆重的“游神灯会”。村民采取自愿结合原则,投资买田,组成了10余个灯会,各灯会都有不同的名称和任务。这里的花灯,工艺精湛,想象丰富,颇有观赏价值,诸如走马灯、六高灯、塔林灯、五谷灯、西瓜灯以及五颜六色的各式各样的花灯,展示了他们盼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每年灯会,远地亲朋好友应邀前来,一睹为快,那盛景热闹壮观,着实迷人。在延祥这块风水宝地上,风物特产就是那驰名中外的孔坑西园细茶。明正德(1506)初,出任浙江金华府经历杨得安、清康熙年间,举人杨大翔,都曾带孔坑茶到京城,奉献皇帝和大臣,均受赞誉,故有“贡茶”之称。因孔坑地势高,日照条件好,土地肥沃,可谓“高山云雾好茶”,每年清明后立夏前晴天采摘,加之用传统的手工艺精工细制成为绿色细茶。因此延祥茶芳香绵长、味美纯正,耐冲耐泡。村民说若泡上一杯热茶,放几粒饭于杯中不多久便会化解为浆。

    解放后,延祥村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延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设施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古韵悠悠的延祥村呵,给我留下的古朴典雅印象是深刻的,虽经风沐雨,几经兵燹、灾害、匪劫,容颜受损,给人些许衰败之感。然而从村民珍藏的古文物中可窥见,村民有一颗爱护文物的圣洁心灵。我相信,这里的古文物、古建筑会得到各级政府的保护,会引起仁人志士的关注。她的明天将更加美丽富饶。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赖全平】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