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熊:节炳千秋 泽被一方
后裔存有李世熊的遗物:雕像的黑檀寿杖。
抗节不仕 但月寒知
李世熊45岁那年,南明小朝廷摇摇欲坠,他成天闷闷不乐。母亲问他:你也算个官吗?他回答:当然算。身为廪生,每年花费朝廷金钱十余两,算起来至少三百两了。“朝廷久养,无所于用,能不惨痛乎”?
这种悲愤,既有忠臣的亡国之痛,又有孝子的寇患之哀。当时,闽西盗匪蜂起,宁化出了黄通长关之乱,县城遭围攻。孝廉雷羽上与李世熊一起守城,羽上问,如何是好?世熊说,没啥了不得的,有个能干的县令,就能平息此事。雷孝廉说,问的是天下事。李秀才沉默良久,说:“女叔宽有言,支天所坏,不亦难乎?”(《宁化县志》)意思是说,大厦倒地,扶起来是不可能了。所以,郡县催促李世熊参加廷试,他上书乞免。当隆武驾陷汀州,清兵四骑来宁化城收籍册时,他已提前四天归隐阳迟山了。从此,40年再没踏进城里。
阳迟山在泉上西边,山垅的尽头建有一座小庵,茅屋三间,雨雪时上漏下湿,中午才照得到太阳,故名“阳迟”。李世熊将书房取名为“但月庵”,31年后透露说,南朝的谢譓洁身自好,说“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而他“屏其风,‘但月’而已。”——挡去“清风”,暗喻抗清,这是要杀头的;“但月者,离合二字,隐喻为‘明一人’也”(《福建通志》),坚持做明朝的人,也是反清的,三年后因此遭谤。
第二年七月,汀州太守李友兰敦请李世熊赴府一面,以应大清岁贡。世熊推辞说,病得太重了。回信后,当即削发为僧,号“寒知”。但月庵“所居荡无篱壁”,相对于“走炎附热”之辈,他说自己更知寒,并且以诗明志:“避寒应向冰城去,断热须游沸鼎中”。又取苏东坡“拣尽寒枝不肯栖”之意,号“寒枝”,后觉悟“拣尽寒枝非稳宿,才知剑脊是安居”,从此号“寒支”。
十月,太守李友兰、镇将于永绶命张尔侯写信再请,回信说,脚痛,无法行走。李、于不死心,十一月又命诸生郝某、韦某带信、带钱、带优厚条件去见他,还是拒绝。这下于镇将发火了,写信逼他,威胁说:“不出山,祸不测。”李世熊回信:虽说生死有命,但我的命会是官大就说了算吗?我今年四十八了,离诸葛亮瘁躬之日,只少一年;比文天祥尽节之时,又大了一岁。怎么能违抑情性,羞辱两次呢?当时,“蜚语腾沸,世熊矢死不为动”(《清史稿》)。镇将慑于李世熊的名望,没再为难他。

- 上一篇:宁化县侨联六届三次全委会召开[ 04-09 ]
- 下一篇:乡村孩子的乐园[ 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