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守候:木活字印刷

2011
01/06
08:25
三明日报




  “这活儿是今年3月份接的,明年2月就要举行发谱仪式,时间太紧了!”邱志强说。原先,这份活儿是他和徒弟小巫一起干的,小巫今年30岁了,因为一直跟邱师傅在乡下做活儿,还没找到女朋友。小巫嫌村子里太冷清,姑娘都外出打工了,今年5月,小巫还是到沿海淘金去了。这样一来,邱志强只好把妻子叫来帮忙。妻子跟他学了6年,耳濡目染,检字、校对,这样的活儿已干得很顺手。“父亲那辈,曾带过20多个徒弟,做这行太枯燥,吃住都在乡下祠堂,要耐得住寂寞。这些师兄,都改行了,有的转行搞石雕,石雕比这行更挣钱。”邱志强说,“现在,宁化只有我一家没有停止过用木活字修谱,而且每年都能接到几张修族谱的单子。”

  因为一直有生意,邱志强在宁化仅存的几位木活字传人中,家境算殷实的。不论市场如何,他都坚持下来了。但是,让他最忧虑的是这么悠久的技艺要找个接班人很是困难。

  的确,木活字印刷术正像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传承人锐减的困境。光学习木活字印刷的刻字这一关,就要耗时两三年,能吃这样的苦,能耐得住这样寂寞的年轻人很难找了。据了解,在宁化,能成熟掌握全套木活字印刷流程的传人只有6位,邱志强是其中最年轻的。“我儿子、外甥要是不想学的话,我不勉强,我就收入室弟子,传一套工具给他,叫他必须用我的堂号,以我家族的名义一直修下去。即便没有市场,我都会找一个弟子,我倒贴钱给他,我也要传下去。”小邱家的“文林堂”至少一百多年了。小邱很看重这个,工具箱上,都刻有堂号的标志,今年,他特地定制了3套工作服,背面印着大大的“文林堂”字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本报记者 林文斌 本报宁化记者站 张瑞兰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