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哲学依据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依据。“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本要求,以唯物辩证发展观为主要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最终归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执政智慧。
【关键词】“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哲学依据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新时代党中央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后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形成了治国理政新布局,推进了治国理政新发展。从哲学依据对“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把实践放在首位,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对照分析理论研究的预期目标与实践形成的现实结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将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统一起来,深刻阐释了不同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涵与外延,全面考察了社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及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积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连续的,不断前进的。任何时期的生产力都是人们实践能力的反映,但这种实践能力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已获得的生产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贪污腐败、贪图享乐、追名逐利、萎靡懈怠、不思进取等精神污染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两个文明”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民主化的呼声高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主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代替了“两个文明”论,成为时代发展主线。进入新世纪,伴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利益关系日益多样,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在眉睫,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为主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由此形成。
新时代,面对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们的共同心愿。为此,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正式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到加强政治建设、促进社会建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从“两个文明”论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面临问题的深入挖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和拓展。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创新建立在实践创新基础之上,只有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遵循发展规律,才能推动理论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伟大实践,也是在引领新常态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国内外的实践新认知中形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面对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法治意识薄弱,精神信仰空虚,社会矛盾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的考验和国际格局新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发展新常态,优化发展模式,继续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致力于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认识的升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中走过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等实践创新中走过来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实践要求中总结出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是从“党要管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实践过程中走过来的。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以唯物辩证发展观为主要遵循
唯物辩证发展观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在动态平衡和有机统一中向前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发展的渐进性和螺旋性,贯穿着发展的平衡性和动态性,是唯物辩证法的过程发展观和协调发展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与应用,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发展观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阶段性发展和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渐次实现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思维发展图。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同时,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时代需求为坐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增添了新主题,赋予了新内涵,确立了新方向,使总体布局的内容更加充实、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阶段性发展,最后凝聚合力的一个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新突破,达到新境界的一个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从小康之家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主法制到全面依法治国,从“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到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全面”内部的发展都具有过程性,“四个全面”的协同发展体现逻辑性。因此,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以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为坐标,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相融相通关系,关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现阶段性发展的飞跃。
唯物辩证法的协调发展观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层次、多方面的要素组成的,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不论从整体大布局还是从单个小布局而言,都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就整体大布局而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两个布局相互贯通。“五位一体”建设涵盖了“四个全面”的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五大建设的一个阶段性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措施包含在五大建设的每一个建设之中,为五大建设服务。“四个全面”契合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穿于“五位一体”的整个过程,将“五位一体”建设具体化,为之提供依托和支撑。就单个小布局而言,每个小布局内部要素之间互动互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从横向上看,五个要素对应联系,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从纵向上看,五个要素不断演变和转换,适应社会新需求,解决社会新矛盾,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最终归旨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维护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秉承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人民放在首位,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主体性。从“五位一体”形成的主体来看,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五大建设的受益群体。党中央通过汲取人民聪明才智,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组织人民参与建设,调动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五位一体”建设的合力。反过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建设,也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促进广大人民自身的全面发展。
从“五位一体”形成过程来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既互相对立,又互为基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排斥催生了“两个文明”论;民主法治建设的缺失促进了以政治建设为保障的“三位一体”布局的形成;政治经济建设与社会矛盾的对立加速了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的“四位一体”布局的形成;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冲突确立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从“五位一体”形成的价值意蕴来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其根本理念。经济建设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政治建设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文化建设旨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社会建设旨在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建设旨在建设人人共享的美丽中国。因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质在于,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利益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利益观。“四个全面”把人民利益视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党的全部工作的最高利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证分配公正合理,实现基础资源配置均等化;致力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精神境界;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棘手、最现实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红利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打破固化的利益藩篱,完善税收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强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保证社会和谐有序。
全面依法治国用宪法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全面依法治国力求以法律为根本准则,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力求建立法治文化、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力求建立法治社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全面从严治党在管党治党的基础上保证人民利益。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积极选拔任用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好干部;坚持向人民群众学真经,对人民群众说实话、为人民群众谋实事,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钉钉子精神做好人民群众的各项工作。由此可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在于,以人民福祉为根本价值指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实践没有止境,认识没有尽头,理论创新永无休止符。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涵的深刻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度把握,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内涵。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高高扬起科学的旗帜。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观研究”(项目编号:16BDJ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谷漩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上一篇:提高录取率!高考志愿这样填[ 07-20 ]
- 下一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宣传阐释[ 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