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 第一章 生产力概况
2010
01/12
17:04
《宁化县志》
耕牛自古是宁化农业生产的唯一畜力,在当今已有机械翻耕的情况下,仍是农村山区的重要畜力。
民国37年(1948)全县共有耕牛10783头,平均每48亩耕地才有一头耕牛。1949年全县耕牛总数下降到6078头,平均每85亩耕地才有一头耕牛。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扶植农业生产,耕牛迅速增加。迄1955年耕牛总数增至14409头,平均每36亩耕地有一头耕牛。1956年实现高级农业合作社时,社员耕牛全部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生产队内耕畜统一安排役使,畜力利用率大大提高。但因实行公有私养,管理不善,加上役使过度,耕牛累死病死不少,耕牛死亡率上升,繁殖率下降,其后耕牛不正常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在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吃大锅饭”的情况下,按劳分配政策不能正确贯彻实行,耕牛回升率很低,迄1968年全县耕牛才达到11462头,年平均只增加158.75头。1969年调整耕牛饲养的劳动报酬,1971年耕牛总数增至13692头。此后,拖拉机不断增加,机耕面积不断扩大,耕牛总数再度下降,1980年下降到10725头。1982年全县全面推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集体耕牛折价归私人所有,饲养户直接受益,耕牛繁殖率大幅度上升。1983年耕牛达14236头,平均每31亩耕地拥有一头耕牛,扣除当年实际机耕面积227699亩,每头耕牛平均实际负担耕地仅15.14亩,耕牛不足问题从总体上讲已完全解决。但由于分户饲养,一方面耕牛役力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不少人仍缺耕牛,所以耕牛仍在继续增加,迄1987年全县牛的饲养总数达20798头,能劳役的约1.7万头。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