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校内外结合 全方位渗透 多层面引导

校内外结合 全方位渗透 多层面引导
 ——浅谈学校开展“为文明点赞 为三明点赞”活动的五个结合

赖承栋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对青少年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任。因此,学校必须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去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着力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宁化是革命老区县,虽然身居偏僻山区,但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改革开放后涌入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还是带来了新旧道德观念的碰撞,使传统道德观念的内涵不断更新。特别是前些年老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就业形势的严峻带来“留守儿童”的增多和家庭教育力量的削弱,又给青少年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带来了更多负面的影响。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势在必行。根据老区少年儿童的思想行为实际和宁化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现状,从2012年开始,学校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达标+特长”的培养)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研究实验,努力探索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在强化学校精神文明教育的功能上,主要通过抓好五个结合,来开展“为文明点赞”活动,拓展了教育层面,提高了教育实效。

    一、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向教学过程渗透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精神文明创建的主渠道。不仅思品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班队活动等人文学科教学要承担这项任务,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科学实践教学和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这项任务。我们把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分解,渗透到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关注三维目标达成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呈现,要特别重视学生读书习惯、写字习惯、提问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的培养。如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即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的特点,在教学中就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文明行为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和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统一到教学过程之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道德行为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既提高对高尚道德文明的理性认识,又增强对良好文明行为的实践感悟。如学习课文《钓鱼的启示》,可通过讨论如何抵制物质的诱惑,来获取践行高尚道德行为的力量。

    二、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向自我教育渗透

   “活动育人”是被大家公认的法则——润物细无声。班队活动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寓文明礼貌教育于班队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自我教育。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文明行为教育的活动时,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传统的队活动有机地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地与学生共同设计某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主题活动,把文明行为的具体要求与学生的行为实际相结合。通过“读、听、看、访、找、诵、写、画、唱、演、赛、评”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到活动中,集中宣传一种品行,歌颂一种道德,树立一个榜样,训练一种行为,培养一种习惯。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的“向陋习说不 为文明点赞”活动:发起一次文明行为倡议,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向自己身边的长辈进行宣传,改掉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劝阻一起不文明行为,劝阻身边的同学、长辈、朋友不要做出不文明的举动;参与一次文明公益活动,和家长一起,参与学校、社区或其他机构组织的文明公益活动;撰写一篇文明感悟文章,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件事或某一方面的文明行为撰写一篇感悟文章;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或主题队会,引用身边事例,开展文明行为教育活动。丰富的班队活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使学生都受到情操的陶冶、灵魂的净化、智慧的启迪、行为的矫正。

    三、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向教育过程渗透

    把“为文明点赞”活动与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把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层次分解后,分散渗透到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到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常抓不懈。制定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检查落实制度,建立了道德文明教育基地和活动阵地,组织了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国旗下系列讲话,由学生来解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学生”规范,开展道德文明教育读书读报活动,举办了文明礼貌教育知识竞赛。结合学校每学年一次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举行了“文明行为大家赞”童谣传唱活动和点赞文明优秀诗文朗诵比赛。组织了“为班级文明点赞”主题班队会评比和“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评选等,树立了身边的学习榜样,让学生在这些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规范学生的文明言行,把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与课改实验相结合,向教研过程渗透

    课程改革实验为的就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实效。要提高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效就必须与课改实验有机地结合,通过课改实验,创新德育途径、教育方法与评价体系。把青少年道德建设研究的实验课题列入当前开展的适合教育课改研究实验的一体化工程之中,并作为学校教科研兴校的重要项目来抓,与学校的课改实验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宁师附小培养“达标+特长”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研究小组,同时又承担了课改实验中的两项任务:一是青少年道德教育途径、方法与“达标+特长”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究;二是课改校本课程开发——青少年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编撰。现在我们已编写了《读经典、学儒雅、讲诚信、扬文明》(低、中、高)三本校本教材,和《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案例》教育资料。这既是课改实验的工作,又是在为学校精神文明创建积累素材、总结经验,以提高教育实效。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正是要养成学生最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对学生进行道德文明教育是课改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向社区教育渗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首任的、终身的教师。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学会学习,还应教会孩子学会文明做人。宁化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和家访等渠道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帮助家长树立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增强家长的文明意识,培养家长的文明素养,同时向家长宣传文明行为教育的内容,并要求家长用自己的文明言行以身正人,以身示范地感染孩子。家庭教育要及时把握教育时机,利用现有的家庭资源教育对孩子进行道德文明教育。家庭教育更要努力创设家庭文明的教育氛围,充分利用身边的直观素材,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从教育孩子文明起居开始,到遵纪守法,文明做人、礼貌待人。

    青少年的文明习惯教育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配合。学校要在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基础上,注重发挥社区环境的正面教育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精神文明展览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展览等道德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教育功效;让文明领域内的书刊、影视、歌曲、广播等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依靠社会力量组建校外教育队伍,建立校外精神文明创建网点,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如创办社区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活动之家等,为学生文明教育提供活动场所。学校还可配合有关部门,净化优化社会文明育人环境,创设文明教育的社会氛围,使家庭、社区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知行统一。

  总而言之,学校的文明教育不但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要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影响作用,做到校内外结合,全方位渗透,多层面引导,让“为文明点赞”教育活动更加全面、深入、扎实、有效。让文明习惯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本文获宁化县“为文明点赞 为三明点赞”征文二等奖,作者单位:宁化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