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生态文明 缔造美丽杨边
共创生态文明 缔造美丽杨边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杨边实践”道路
刘上连
2014年,三明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了“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的工作主题,树立统领发展的方向标,主题的核心是发展,特色是山水,关键是“念”和“画”,追求的是“好”。宁化县石壁镇杨边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从“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的工作主题出发,大手笔投入、大力气整治、大面积绿化,以点连线,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缔造了“百姓富、生态美”新宁化的“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杨边村位于石壁镇西部,距石壁镇1.5公里,与石壁客家祖地相连,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客家古村落。曾获县级“先进党支部”、县级“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等称号;是三明市美丽乡村,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点、福建省人民调解先进单位。全村共有农户347户,1560人,土地总面积4346亩,耕地面积1380亩。近来年,杨边村紧紧围绕“客家风情•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整治村容村貌、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客家文化、推进精准扶贫四者有机结合。如今的杨边村庄规划好建筑美、卫生好环境美、生态好山水美、产业好生活美、设施好功能美、管理好乡风美,“六美”融合的特质描绘着她的美丽身姿。
生态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杨边村“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资源丰富”等三大乡村特色优势,2012年先后聘请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和三明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杨边村村庄规划、综合整治规划。从此,杨边开启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实践探索历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注重规划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建设幸福杨边的重大举措,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一是健全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杨边村成立了由挂村领导、包村工作人员、村干部组成的“美丽杨边”建设理事会。建立了理事会民主议事制度,实行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集体商讨和解决各种问题;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体村民会议,重大建设问题由全体村民集体讨论和表决决定。二是规划引领。2012年先后编制了《杨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杨边村环境整治方案》,明确打造“美丽杨边”目标,围绕旅游开发、环境整治、景观绿化、河道治理、设施完善等项目,以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生态品牌为规划思路,以省钱、省力、省功、省时为规划设计目标,保护好原生态环境,快速建设好 “一心(综合服务中心)、一区(客家民俗安置小区)、一园(现代农业观光园)、一带(西溪、虎龙溪景观带)、二轴(307省道桂花大道、杨边休闲景观步道)、三节点(杨边村小区景观节点、龙湖农家休闲区、宗祠古村落景观)”,实现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结合,真正把杨边村打造成“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建设美丽乡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一是积极宣传。杨边村多渠道、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要求党员干部做好示范表率作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积极入户走访,采取悬挂横幅、发放《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等形式,向村民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思路、目的和意义,还邀请“三老“即老党员、老干部和老前辈,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者、执行村规民约带头者、环境卫生保洁监督者。二是开展活动。通过广泛动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每年“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和“六一儿童节”等节日,村民都会主动开展“家园清洁行动”,不仅做好自家庭院的清洁,还义务清理河道、打扫村道等。
三、注重生态,突出“亮点”
杨边山清水秀、生态独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杨边始终突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1、推进“生态人居”工程。一是抓好房屋装饰和道路建设。注重与传统客家文化相承接,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地域文化,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进行建设,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中心村农房进行个性化外墙装饰,屋顶“平改坡”或挑檐等装饰;以“硬化、循环、配套”为原则,在庄内小路径的基础上建设若干支干道,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建设完成桂花大道、虎龙路、杨边一路、杨边三路、张家路共计5300米。二是注重绿化亮化提升幸福指数。突出绿化美化虎龙农民文化休闲公园,以桂花作为村庄绿化的主打树种,辅助种植香樟、五色茶树、杨柳、杜英等植物,形成了1.1公里的桂花大道特色景观;在村主干道架设路灯 128 盏,在虎龙农民文化休闲公园架设96盏,不仅点亮了乡村的夜晚,也照亮了乡村百姓的幸福生活。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和适宜的人居环境,小桥、流水、人家不仅仅是诗歌里描绘的画面,这种景象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
2、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项目整治。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整治生活垃圾。制定《杨边村村民卫生公约》,在全村配齐垃圾斗10个、垃圾箱60只、垃圾车3辆等环卫设施,聘请专职保洁员3名,确保村庄整洁卫生,垃圾及时清运。同时整治空心房和危旧房380间,完成土地增减挂钩项目45亩,统建附属房21间用于农民堆放杂物和圈养畜禽。二是污水处理及公厕建设工程。投资98万元新建早寨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一座,同时对虎龙自然村内排污排水设施进行总体设计,整修沟渠800米、铺设污水雨水管道1600米,新建公厕1座。
3、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一是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杨边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努力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二是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通过道德宣讲、文明户评比等方式,教育引导村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文明风尚。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狠抓发展,致富百姓
按照“抓大户、抓示范、抓亮点”的思路,按照“一村一品”模式,以培育示范大户为重点。大力推广烟叶种植技术,发展粮食生产、果蔬种植,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增收。一是发展生态产业。以入股分红、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进福建省石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种植哈密瓜、草莓、葡萄等果树作物1000余亩,带动杨边村及周边村庄780户农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共吸纳固定劳动力300多个,季节性用工3000多人次。观光园的生态观光旅游功能与客家祖地“祖地文化”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从而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观光旅游功能。二是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和种养技术入股方式,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目前石壁现代农业观光园内进行的生态立体土鸡鸭养殖模式已吸纳本村15户养殖大户技术入股,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2、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一是融入客家元素提升建设水平。杨边村是客家古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挖掘和提炼,实现了乡村建设与文化内涵的巧妙融合,彰显了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提升了乡村旅游品味。完成316幢房屋的穿斗、吊柱、坡屋顶、马头墙等客家风格立面改造,新建客家风格房屋20幢。二是发展集休闲娱乐一体的现代观光旅游。建设完成以“亻厓是客家人”为主题,占地面积约3.2万㎡的虎龙生态旅游观光园,公园内有村标节点、“客家第一壶”水流景观、仿古景墙、客家水车、客家谚语、禾口缸钵等景观。正在建设以“垂钓、娱乐、休闲”为主,占地1.5万㎡的碧野乡村游休闲公园;同时按宗氏文化要求维修改造张氏、杨氏、吴氏家庙,形成了 “祠堂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为主干的特色文化体系;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前来杨边村参观旅游。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收。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做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空间,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杨边村充分依托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家庭农场等平台,创造就业岗位,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78人,有力促进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员就业创业。二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和适用范围,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杨边村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营、政策扶持的措施,积极发展客家小吃业,先后有20余人次报名参加客家小吃培训,把擂茶、勺子粉、豆腐驼子、韭菜包、鱼生片等独特客家美食推介出去,努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宁化县要在念好“发展经”的同时,着力画好“山水画”。宁化的山是绿野青山,水是源头活水,景是美中胜景。画好“山水画”就是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景色宜人。生态是宁化最大的特色、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把生态潜力转化为实力,向生态要更多的绿色福利,建设“生态美、百姓富”新宁化,杨边美丽乡村“实践道路”值得借鉴!
(本文获宁化县“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主题征文优秀论文一等奖,作者单位:石壁镇政府)